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91313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栏:慢性肝病辨治心得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94期
     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慢性乙肝由湿热疫毒为患,机体正气不足,无力拒邪,以致湿热邪毒隐伏血分,阻滞气机,肝气不疏;湿邪停滞,困阻脾阳;热扰营血,肝失柔养;耗劫津液,肝肾俱虚。对于慢性乙肝的辨治,笔者有以下体会。

    1.慢性乙肝的临证分型应辨主证而不拘于型

    
慢性乙肝病人多为正气不足或感受外邪,其病位在肝脾,多为肝郁脾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郁、脾虚、湿热内蕴之征象临床常常并见,所以很难用一证一型而概言之。如以肝郁脾虚为主证的患者,既要考虑到湿热邪毒内蕴,热扰营阴的因素,又要想到肝郁气滞,络脉瘀阻的一面。治疗时应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调理周身气血阴阳,使之阴平阳秘,气血调和。

    2.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当以固护脾胃为先,健脾胃、扶正气应贯穿始终
, 百拇医药
    慢性乙肝可病及多个脏腑,表现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型。尽管湿热为患多以实证见诸临床,然而标实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脾虚的本质。肝木过旺乘克脾土,必然导致土壅木郁,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或纳食不香,腹胀腹满等脾胃呆滞及脏腑气血不足之征象;即便患者食欲良好,精神健旺,无明显脾虚的表现,然而毒邪潜藏体内久而不去,伏而待发都是脾虚气弱、正气不足,无力拒邪的体现,故增强人体正气,从补益后天入手。脾胃健旺,则腐熟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全身脏腑得以濡养,各司其职,协调全身正常生理功能;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出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更是未雨绸缪,先安未受邪之地,既阻断了邪之去路,防止了病邪传变,更是养精蓄锐,有利于驱邪外出。

    然补益后天并非单纯强调以补进补,而是以调脾健脾、养胃和胃,理顺脾胃升降之机,健运中州,以达到使人之气血有度,阴阳调恰,脏腑安和的目的。临证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大枣、麦芽、砂仁养血和胃化湿,并配以柴胡、枳壳、木香,疏理脾胃升降气机,使脾胃和,肝脾调。脾胃之气乃人体正气之根本,故若想祛邪,首先要固护脾胃,这一原则贯穿治疗用药之始终。
, 百拇医药
    3.清湿热,解邪毒应有时有制

    湿热邪毒留恋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可致余邪残留潜伏,日久脏腑功能气血失调,脾胃运化失职,以致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邪毒相互胶结。发展至慢性阶段,因阳为湿困,可使湿热之征不甚明显,但仍表现以纳呆,腹胀,口微渴,小便色黄,大便时溏或黏滞不爽等湿热不清,缠绵难去之征象。此时,热非火毒,乃为伏火,湿性黏滞,流于经络,病邪伏于里,往往是利其湿而湿难尽,清其火而火易伏,湿热邪毒隐伏血分。因此,在健脾化湿之剂中勿忘清热解毒,尤应注重凉血解毒,力求用药直达血分,才能使邪毒无隐伏之所,失其萌发之机。慢肝病久伤正,苦寒解毒易伤脾胃,故多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甘寒之品,与凉血活血之丹皮、丹参、白茅根等配伍,入血凉血,使毒从血清,再配以清热利湿之茵陈、车前子等使湿毒从小便而解,给邪以出路。

    4.柔肝体,疏肝气以调畅气机
, 百拇医药
    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能斡旋一身之气血津液。正如《读医随笔·平肝者疏肝也非伐肝也》说:“肝握升降之枢,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使能调畅而不病。”慢性乙肝病人肝郁脾虚,湿邪内生,湿为阴邪,性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多表现为郁而易怒,胁肋胀痛,善太息等肝气不舒之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多表现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征。因此,治肝须用补,补肝须柔润,而肝体易柔,肝用易疏,根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药以调之”的原则,柔肝宜用芍药、当归、枸杞养肝柔肝,疏肝宜选用偏凉或微酸之郁金、川楝、柴胡等而不宜选用大量辛温香燥之品,以恐有灼津伤液,不利肝体之弊。柴胡味辛苦,气微寒,为肝胆经之引经药,芳香疏泄,尤擅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乃治疗邪在少阳,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证之要药,且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有利于正气的萌发。然柴胡性升散,古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故久服方剂中用量宜小,宜在10~15g之间,并与柔肝之药配伍,既协同增强疗效,又有拮抗作用以制药性发散耗阴。
, 百拇医药
    5.燥痰湿,化瘀滞,通经活络

    湿性多变,善于流窜,与热邪合而为病,多可炼液成痰,阻于肺则见咳喘,舍于心则心悸,留于胃则见厌食呕吐,着于肝则见胁肋胀满刺痛,停于肾则见下肢及全身浮肿,故临床肝病证见多端。而湿伤阳气,阻遏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多可至血瘀,临床又以痰瘀互结多见,证见厌食,呕恶,胸腹胁肋胀闷隐痛,面部颈胸部可见蛛丝赤缕,掌如朱砂,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肝脾肿大,质地偏硬,舌青紫,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细涩。见此证可知病邪羁留日久,已结聚体内,非大剂燥湿活血之剂不可解。故燥湿多采用健脾燥湿与清热燥湿之品,白术、苍术、砂仁不仅健脾行气,又可温化痰湿,使痰湿遇温则化,顺气而行。燥湿化痰宜选用黄芩、黄连,苦参,尤适于湿热内蕴,热象较著者,燥湿清热,气血双清。对于气血瘀滞较明显者,往往单用祛湿化湿燥湿之品难于取效,故当配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对于已有肝脾肿大且质地较坚硬者,更应配合活血软坚之药物,如龟板、鳖甲等血肉有形之品软坚散结,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逐渐恢复肝脾的正常疏泄运化功能。药用大黄,既可生用又可酒制。大黄苦寒,生用量宜小。因慢性肝病,肝木宜乘克脾土,故多伴有脾虚便溏之征象,量大更易中伤脾胃,可用5~10g,且下药时与他药同煎,取其缓泄作用,清理脏腑湿热瘀滞,并兼活血通经之功。
, 百拇医药
    6.滋肾水、益肾精以固本培元

    慢性肝病后期多热灼津伤,耗劫阴液,伤及肝阴,临床常可证见胁肋隐痛,头昏耳鸣,少寐多梦,两目干涩,手足心热等症状。肝阴不足,加之湿热和瘀血蓄积为患,治疗既不能偏于滋腻,又不可过于苦燥。因此,常用滋水涵木之法柔养肝阴。肾之阴阳乃一身阴阳之根本,肝阴亏损日久必累及肾阴不足,正所谓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是以补益肾精则能充实肝体,此亦“虚则补其母”之意。可用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养肾阴滋肝阴,熟地、龟板、黄精滋养精血,然不可过量及久服,以防滋腻碍脾,更添湿气。并佐以菟丝子、肉苁蓉等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如阴虚火旺,虚火灼络,以致出现鼻衄及齿衄者,还可以仙鹤草伍之,不仅能止血,还能护肝,配以阿胶,性黏滞,养气生血,滋补肝肾,既预防出血,又可加强止血之效。

    简 介

    卢秉久,1961年1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7月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1990年7月获辽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1992年师从肝病专家王文彦教授。

    曾主持“疏肝软坚颗粒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省级课题3项,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软肝冲剂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2002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滋阴益气法造血一号治疗再生障碍贫血230例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紫癜冲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200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著作3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