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58161
追踪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索者 记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朱兵博士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80期
     1月27日,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奖,一等奖授予了“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项目,而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兵博士。这项研究对于针灸研究有何意义,又有哪些创新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学术带头人,朱兵博士从1980年开始从事针刺镇痛机制、针灸效应和经穴-脏腑联系机制研究。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国家“973”针灸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研究以及人事部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7个课题。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先后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1、2、3等奖12项。并出版了《针灸的科学基础》专著。

    正是由于对针灸以及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朱兵博士思维方式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疼痛大约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感受,对于疼痛的描述可能人人都有差异,但很难用量的概念来形容。在医生进行针刺治疗时,也常会遇到不同的个体对针刺的强度感受和承受程度不一样的问题。但是,虽然对针灸镇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很多,却甚少有人同时将经穴部位、痛源部位、针刺强度综合起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朱兵所进行的“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 http://www.100md.com
    1997年以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围绕针灸的问题制定了很多符合现代临床研究的针灸评价方法,同时,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针灸对某些疾病似乎是有效的,但是穴位与非穴位差别不大”。朱兵说,这不能说是错的,因为我们还不能证明它。

    朱兵告诉记者,有两个问题很难解决。一是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难以用客观化的指标来定量分析,这造成了临床疗效评价上的困难。二是针刺强度如何界定,用什么样的针刺手法能在哪个部位产生哪种强度的治疗疼痛的效果基本上没有作过系统的研究。

    朱兵说,此项研究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方法和手段,对疼痛强度、针刺强度和镇痛强度进行量化。

    针刺镇痛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针刺穴位所在的部位和针刺的强度。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在一系列人体和动物的行为学实验中,他们系统观察了穴位针刺的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效应的规律,并发现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抑制疼痛效应;也就是说在痛源部位或附近的区域只要很平和的针刺手法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抑制疼痛的效应。而异神经节段取穴,则需要较强的针灸刺激、激活穴位较细的传入纤维才能产生全身广泛区域的抑制疼痛的效应,这种全身性的针刺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局部取穴仅需用温和的针刺手法就可取得较明显的镇痛效应;远距离取穴则需用较强的针刺手法才有效,这两种取穴产生的镇痛效应由不同的传入纤维介导,涉及到不同的神经机制。

    当记者问起这项研究对临床有着怎样的实际意义时,朱兵博士说,基础研究的意义是服务于临床和指导临床。在确立疼痛的部位时(有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内脏痛的情况下),医生还要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对于同样强度的针灸刺激,在不同体质者之间的反应和效应是有很大差异的。这项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的动物和人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疼痛阈值是不同的,采用的针刺效应强度不是同一的电流值,而是激活不同直径传入神经纤维阈值的倍数;这样的结果可以为医生临床提供较为客观的用针刺激强度参考。尤其是对不同个体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同针刺强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27年来,朱兵博士在痛觉生理学和针刺镇痛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成果。他对“痛中枢”研究领域有开拓性贡献。首次系统地发现了大鼠最具“痛中枢”形态和生理学特征的核团-延脑背侧网状核。正因为此,朱兵博士在国际痛觉生理研究领域颇受关注,这一专题的研究已在国际SCI收录杂志发表第1署名论文6篇,并被国际第七届世界疼痛会议邀请作专题报告。对针刺镇痛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也使得他在国际针灸研究领域有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他关于针刺镇痛全身机制的研究论文,更是国外针刺镇痛研究领域经常引用的文献。

    到目前为止,朱兵博士在国际SCI杂志发表的论文已超过30篇,并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他主持的科技部973项目《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正在进行之中,我们期待着朱兵博士在针灸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绩。, http://www.100md.com(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