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11333
“南楼”里住着个国学大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6日 《健康时报》 2006.03.06
     季羡林简介: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2006年2月21日,是95岁的季羡林先生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满3年的日子。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记者来到该院南楼病房拜访了他。季老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一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话语调不快但吐字清楚,显得亲切、自然、质朴,让人很难相信坐在眼前的就是学贯中西、名扬中外的国学大师。“

    我要再多活几十年,活到150岁!”

    养生奉行“三不主义”

    季羡林在解放军总医院一共住了四次院。2001年11月12日,老先生尿血,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急诊,第一次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炎唐教授经过缜密检查,确诊没有大的问题,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老患皮肤病———天疱疮,天很热,身上有了异味,他不愿住院,领导、秘书像绑架似的硬是将老人“押”到医院,这是季老第二次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这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9月30日,要过国庆节,老人“闹”着要出院,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让老人先回家观察两天。谁知,回去第一天,就发高烧,体温37℃多;第二天早上,高烧达38℃多,晚上高烧39℃多;第三天凌晨3点多,学校又用救护车把他送来301医院抢救。季老一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连身边的李秘书也不认识了。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恢复得不错,12月30日出院。回家后,季老感觉很好、很开心,写了篇散文《回家》,不久就发表在《参考消息》上。他告诉朋友和读者:季羡林已恢复健康,而且还能写文章。2003年2月21日,季老因心肌衰竭第四次入住解放军总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左腿患骨髓炎,医院请擅长为高龄老人做骨科手术的梁雨田教授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不再疼痛,也能自行站立、走路,但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解放军总医院,再也没有随便走下那幢白色的病房大楼了。
, http://www.100md.com
    现在,除了左腿患骨髓炎外,季老的身体基本上没有大的毛病,能吃饭,能工作,精神好,思维敏捷。如此高龄,身体还如此之好,不少人探讨季老的养生之道。秘书李玉洁暗透玄机:季老是陶渊明的信徒,常吟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而季老自己说:“健康长寿没有秘诀,我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他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这也许是老人独特的养生方法吧。

    当我们祝他健康长寿时,他乐呵呵地说:“中国现在国富了,民也强了,经济、科技都发达了,‘神五’、‘神六’也上天了,我要再多活几十年,活到150岁!”“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住院像平常一样工作季

    羡林说:“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老人以毕生精力实践着“爱国”这一诺言,在住院期间也依然是这样。1935年8月1日,24岁的他离开老家,踏上了赴德国留学之路,入哥廷根大学深造。当时,德国正处在法西斯统治的黑暗时期,天上飞机轰炸,地下食不果腹,在强烈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季羡林发奋学习,伏案苦读,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吠陀语等,博士考试门门得优。不久,他辗转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语系主任,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苦难中的祖国。《罗摩衍那》是印度著名诗歌,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先后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日文等文本,但一直没有中文译本,季老始终引为憾事。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他受尽折磨,蹲牛棚、挨批斗,过着非人的生活。已是60多岁的他,见缝插针,偷偷地进行着译作:先把原诗翻译成白话散文,然后反复推敲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 百拇医药
    季羡林始终以抢救民族文化为己任。这些年,西夏文、彝族文等中国一些古老文字,已濒临绝迹,老人心急如焚,几次上书建议政府派专人进行抢救性研究。老人说,这些文字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他的朋友、学生,给他传来古文化抢救的喜讯时,他都非常高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多做些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情,造福子孙后代。

    进入耄髦之年的季羡林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推动“比较文学课程”在全国各大学普遍开设起来,还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派的主张,得到国内学者的一致赞同,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极大关注。

    住在医院,季老的工作还和平时一样。他的作息时间安排得非常科学:早晨6点起床,7点吃早饭,8点半开始工作,11点半吃午饭,12点上床休息;下午2点半起床,3点开始工作,将上午写的东西看一遍,然后读书看报,5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上床睡觉。这个习惯,一下坚持三年,雷打不动。老人写作有个特点,在吃饭、输氧和休息时,对写作内容先行构思,动笔时一气呵成,思路如泉涌,两个小时能写2000字左右,基本不需修改。
, 百拇医药
    “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年轻人都喜欢叫他“爷爷”

    季羡林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关系处的可谓水乳交融、鱼水情深,老人在这里尽享天伦之乐。

    他的病房已被医护人员布置成了书房、卧室、办公室三位一体的“家”。阳台上,摆放着几十个大的塑料盒,里面是秘书按照顺序放置的书籍、资料;办公桌上放着应时的盆花,一年四季,医生护士们根据季老的爱好随时更换;桌子和床头的上方,有许多造型新颖的布制小狗、小猫、小鼠;为了让季老写作、看书方便,他们还特制了一个小桌子,放在沙发前面……

    季羡林所住过的5个病区,上百名医生护士,都亲切地称呼他“季老”、“老爷子”,有的年纪轻的干脆就叫他“爷爷”,他们常常去病房看他,问寒问暖。

    季羡林所在的南十病区的护士们,把季老当成自己家的老人,生活上凡是季老需要的,她们都提前想到,尽量办到。新鲜的水果面市,及时买一点让老人尝鲜;老人寂寞,有空就来和老人说两句笑话……护士长刘珍蓉简直就像季老的亲孙女,最了解老人喜欢什么,爱吃什么。季老爱吃板栗,她不长时间就买点带回来;外出聚餐,少不了给老人带回一份可口的饭菜;外出或回老家总是提前来请个假:“爷爷,我明天回家了。”回来后到老人床头销假:“爷爷,我回来了。”配膳房的小云和小贾两位小姑娘,知道老人爱吃皮蛋粥,有时别的患者点了皮蛋粥,她们也总是多做点,给老人送一份过来。
, 百拇医药
    说起解放军总医院对季老的治疗,秘书李玉洁始终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用她的话说,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雷厉风行。

    季老的腿患骨髓炎,医生从发现到手术完成,前后只用了不到5个小时。虽然骨髓炎是个小手术,医院却像做大手术那样去准备,选调有名的专家会诊,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医院院长秦银河一直站在现场指挥,直到手术结束才放心地离开。

    给老人换药是个“麻烦事”。医生在他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每次换药必须把小塑料管子扎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要动刀子、剪子。大热的天,一天换一次,有时是两次,一次就得三四十分钟。医生每次总是一边细心换药、一边耐心解释,尽管浑身被汗水湿透,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他们说,这样能给季老一个好心情。

    医务人员亲人般的照顾令季老非常感动,专门为所住的南十病区写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颂扬这里医务人员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怀。又题写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挂在病区办公室。“我是北大的编制,301的编外。”老人像个“铁皮暖水瓶”医护人员爱戴季羡林,把他当作亲人,尽心竭力地医治和服务老人;他也爱这个医院,爱这里的每一个人和一草一木,把自己当成医院的一员。
, 百拇医药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季羡林总想着为这里的育才工作出把力。女医师卢文宁爱专业、好读书,是个好苗子,季老鼓励她要胸有大志,目光远大,在学业上再上一层楼。季老说,医学是个浩瀚的海洋,大学毕业只是基础,硕士毕业也只能算中等水平,只有迈上更高的知识层次,才能有所作为。小卢努力学习,终于以好的成绩考取了医学博士。

    有个年轻护士常为学习英语发愁。她想,季老才高八斗,精通各国文字,就到病房去问季老:用什么办法能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报刊上刊登的英语速成广告可信不可信?季老笑笑,向她推荐了一句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他说,学好英语就靠两个字———勤奋,速成也快,速忘也快,成就事业要勤奋、刻苦,别无他途。这一老话重提,给了这位护士和她的战友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季老出了书,先把秘书李玉洁找来,问科里的年轻医生、护士都给送了没有?没有的赶紧送。老人说:“出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也值得。”有个护士提出想看看季老的著作《留德十年》,老人马上让李玉洁买了600本,逐一签名送给301医院的医生护士们。

    对年轻的医生、护士,季老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无声的支持。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每次换药时都十分疼痛,医生问他疼不疼,他总是笑着掩饰:“不疼。”以减轻医生的思想负担。季老把照顾他的护工也当成家庭成员,不但付工资,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让护工从心里感觉跟他是一家人。

    老人常幽默地对人说:“我是北大的编制,301的编外。”

    医护人员们都这样说:季老像个铁皮的暖水瓶,外面有些凉,内心流出来的语言、文字和情感却总是热的,让人回味无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