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09871
经脉辨证论治之我见(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93期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可深入体腔内,连属于五脏六腑,,也可浅出体表、肌肉,联络于筋骨、皮毛,以濡养于周身。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正常情况下经脉起到沟通内外、转输气血的作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在治疗疾病时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脉、运行气血,又是重要的手段。《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既是人体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体机能联络、调节和反应、调控的机能系统,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目前对经脉病候的研究,远不如脏腑病候研究得具体和系统,而且在临床实践上缺乏认识,在既往的文献中又缺乏记载,只是在《灵枢·经脉》篇中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的记录,《灵枢·经别》有络脉的虚实病候,及散见在《内经》其他篇章中的一些内容。在《难经·二十四难》也有一部分经气乏竭的病候记载,后世只见《脉经》有十一脉病候的论述,尚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对经脉理论的系统应用也缺乏广泛性,只是针灸取穴时应用,尤其在经脉病候及病证辨证和针灸治疗方面更是空白。正如原世界针联主席、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王雪苔教授所说:“今日于中医诊断学、针灸学论述经脉辨证时,除引录《内经》、《难经》等篇条文外,几乎再无余论,与其他辨证相比,内容显得贫乏殊甚,缺乏经脉病证的系统辨证,今后需要解决这个2000多年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这正符合我们研究经脉病证辨证的初衷。
, 百拇医药
    经脉病候辨证纲要在《内经》中已形成,但缺乏梳理和深入研究。如《灵枢·经脉》在论述经脉病候时,即提出虚实寒热的简要辨证思想,在手太阴肺经病候中提出:“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尿色变。”气盛有余为实证;气虚,少气不足以息为虚证,即肺经虚实辨证。主要表现在经脉所过(循行)之处的病候,背为胸中(肺)之府,肺经有病则肩背痛。也有表现在体表循行上,如手太阴经之别的病候:“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即是络脉病候辨证已出现寒热性质的病症,治疗时取络穴(列缺)。另外,又如手阳明大肠经的虚实病候,“气盛有余则当所过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即由于虚实而引起寒热症状。在十二经中都有虚实的辨证,但以手太阴、足太阴、足阳明最为明确,如胃足阳明病候中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等,即分出虚实、寒热四证纲要。《难经·二十四难》,曾提到经气衰竭的证候,如“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但只明确提出五条经脉的气竭证。经气逆是出现经脉病证的主要机制,《内经》也有数篇论述经气厥逆,如“厥证”、“厥病”的论述,但对整体经脉病证来讲,也只是一个侧面。纵观2000余年来,经脉病候及其辨证论治,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由于经脉病证论述不系统,辨证论治尚缺乏,未充分发掘出来加以利用,因而运用经脉的调节、治疗各种病证还有很大空间。
, 百拇医药
    经脉辨证的内容及指导临床的意义。辨证是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辨证是临床治疗的灵魂。”是完好的治疗方法和最佳疗效的基础,因此,辨证思想、辨证内容,都涉及治疗的效果。既往针灸教材上或临床治疗中,多固守病证或症状用穴,而缺乏病证辨证取穴。近些年来,针灸治疗的辨证,又照搬中医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方法,缺乏针灸经脉理论特色的辨证思想。我们认为针灸虽然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病,但针灸疗法毕竟与中药疗法不同,应该有其独特辨证内容,即理、法、经、穴、术五个方面。①理:即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如以阴阳五行、脏腑、经脉、气血等理论为核心;②法:即治法、治则,应体现针灸治疗的特色,如除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为针灸中药共用外,还应体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则,还应体现“热者疾之,寒者留之”。另外,还有“宛陈则除之”、“泻南方火,补北方水”、“追而济之,迎而夺之”、“刺井泻荥”等针灸特色的治法治则;③经:即经脉。经脉与脏腑同等重要,因为经脉都内属脏腑,不应重脏腑、轻经络,而应是强调经脉,因为针灸要取其经和腧穴,如手太阴肺病的咳喘气逆取中府、云门,即取肺经穴。因此,各经病候,取本经穴为首选;④穴:取穴应首选本经穴,或表里经穴或相关脉经穴。在取穴配穴方法上,针灸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母子配穴、俞募配穴、原络配穴等各种特定穴配穴法;⑤术:针术,即掌握各种针刺补泻方法,不管用何种补泻方法,针感得气和感传是针刺有效的标志。针感即针下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感传即针感“染于巷”沿经脉传导、而达到“气至病所”。这些内涵充分体现针灸辨证论治的内容。, http://www.100md.com(张吉 郭长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