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19972
抗损伤修复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11日 《健康时报》 2003.12.11
     【摘要】:癌症治疗在目前仍然是以放疗、化疗、手术、介入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抑制杀死癌细胞是癌症治疗的根本,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是癌症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长期以来免疫功能是衡量癌症患者愈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大量持续放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现象普遍突出。许多癌症病人经过积极治疗,获临床痊愈,但在半年、一年、数年后出现癌细胞扩散现象而导致治疗失败。本文探讨的是肿瘤的发病机理与抗损伤修复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意义。

    【关键词】:癌症治疗、免疫、抗损伤修复、灵芝菌合剂。

    作者简历:赵献光,男,1963年出生,山东省潍坊市人,1986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现为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专业:肿瘤放射治疗。擅长肿瘤的诊断,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编或参编著作3部,获科研成果3项。
, 百拇医药
    癌症特异性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手术、化疗、放疗、介入等治疗手段。同时根据患者机体状况辅以提高其免疫功能的治疗,临床上的多种支持性疗法是尽快帮助患者恢复体质,以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是直接将肿瘤切除,是治疗癌症的最直接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后配合化疗可抑制杀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再继续生长和转移;放疗则直接通过射线将患者的癌细胞杀死。无论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均会对机体正常细胞构成损伤,如果是较长高强度的放化疗,会对机体造成骨髓抑制现象,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后,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会造成严重影响。骨髓抑制现象一旦出现,采取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不太理想,有经验的医生基本可以预测患者的愈后。

    长期以来免疫功能一直是衡量癌症患者愈后的重要指标。骨髓抑制现象出现后,癌细胞的扩散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这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恶化。笔者在临床上增加抗感染的基础药,用于肿瘤放化疗的配合治疗。发现抗损伤修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同时运用这个理论对肿瘤的发病机理也有了新的看法。
, 百拇医药
    一、肿瘤疾病不仅仅属免疫性疾病,其病因是多方面的

    从病理学的基本定义看,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结果。很显然这就是肿瘤的发病基础机理,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控制,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不可控的细胞克隆就是肿瘤。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是癌症发生的关键,显然单纯的免疫功能是无法对细胞在基因水平的生长进行正常调控的,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有关,但参与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的不仅是免疫系统,因此进一步阐述这方面的机理对临床意义重大。

    首先,人体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必须依赖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配合,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共同担负起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运动、衰老和病态的生理活动。其中内分泌系统是辅助神经系统将体液性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组织,包括远处和近处的靶细胞,发挥其对细胞的生物作用。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系统之间通过相同的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善的调节环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免疫有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不但调控正常的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反应中也起作用,这对癌症的细胞在基本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意义重大。
, 百拇医药
    二、全面了解肿瘤的发病机理在临床上意义重大

    肿瘤是人类的共同的敌人,从不同层面对肿瘤进行的各种各样研究,对攻克肿瘤是非常有益的,只有这样临床医学才能够对肿瘤的治疗更全面、更有效。长期以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已引起社会共同注视,不良的心理刺激及精神因素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良心理刺激、精神因素首先引起变化的是神经、内分泌系统,性格开朗的人癌症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性格内向的人群。患了癌症精神意志较强的癌症患者大都带留生存时间较长或能够痊愈,而这个因素并没有在临床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个因素作为治疗手段溶入癌症的治疗中去。高海青教授医疗整体观念的抗损伤修复理论对癌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医学具有十分可贵的指导意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者相互配合构成了对人体细胞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内分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对不良心理、精神刺激、敏感度最高的是内分泌、神经系统,耐受这种敏感实际就是抗损伤,内分泌、神经系统耐受力强恰恰满足了对免疫系统调节,因此对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维护治疗恰恰构成了治疗的要素,这个现象可以从临床上得到验证。
, 百拇医药
    三、肿瘤放化治疗方法往往导致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是普遍性的临床难题。

    在目前癌症治疗中抑制、消灭癌细胞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两项措施都要用,特别是在癌症的放化疗期间,增加白细胞等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在临床上是必须的。很多患者在放、化疗期间用增白药物可以使白细胞升高以使患者可能坚持治疗,但放、化疗反应强烈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副作用无法控制,以至数次放化疗后,患者承受不了这种副作用而停止治疗,即使能继续治疗,患者的体质状况也大大下降或恶化。因而,骨髓抑制现象是癌症病人继续放化疗的最大障碍,而“骨髓抑制”现象一旦形成,应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在肿瘤放化疗中,放化疗对癌细胞具有消灭和抑制作用,同时对正常的机体细胞也会造成严重损害,保护、提高正常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在临床中是重要的一环,保持放、化疗患者的体质状况不恶化,是放、化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但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是,放、化疗本身的毒副作用是抑制、杀死癌细胞的最有力武器,临床上对机体细胞构成伤害是无可避免的。临床上如果出现严重毒副反应,如白细胞严重下降就用生白细胞药物,刺激白细胞大量生成;受到损伤的造血系统为适应放、化疗的需求增加其造血机能,使其造血机能负荷增大,更不利于患者病态状态下的生理调节;在严重呕吐时用止呕药物,止呕药物虽然抑制了呕吐现象,但患者胃肠正常生理调节机能受到了抑制,往往造成患者的便秘现象的发生和更加厌食,使患者体质状况更加恶化,对患者的预后将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 百拇医药
    四、抗损伤修复的理论对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抗损伤能力和损伤的修复理论对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观点是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角度提出的,但无论抗生素的药害还是病因的损害,以及放、化疗的损害对机体造成损伤的道理却是基本一致的。为此,借鉴这个思路,笔者在临床上对放化疗期间的食管癌病人增加灵芝菌合剂以探讨其临床价值,佐证了整体观念中抗损伤修复理论在临床上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床观察

    2003年3月10日至2003年8月在放化疗治疗食管癌20例中增加灵芝菌合剂以观察其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一般材料:本组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6岁;病变部位:颈段食管5例,胸上段8例,胸中段5例,胸下段2例;病变长度:小于3cm3例,3—5cm14例,大于5cm3例;病变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2例;X线分型:髓质型16例,蕈伞型3例,缩窄型1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癌。左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各1例。
, 百拇医药
    (2)治疗方法:放射治疗采用CT与模拟机双定位法,确定照射野上、下界,肿瘤上、下缘各放外3—4cm,用6MV或15MVX线,前后对穿照射至中平面DT40GY后,改等中心斜野避脊髓照射,达DT55—65GY。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设双测下颈切线野,钴60γ射线照射DT50GY后,局部电子照射加至62—68GY。化疗在放疗同时进行,采用DF方案,PDD20mg,静脉滴注第1—5天,第5-Fu500—700mg静脉滴注第1—5天,同时口服灵芝菌合剂于放化疗前7天应用,每次60ml,每日三次。放疗期间进行化疗2周期,放疗结束后再化疗2周期。放化疗期间注意观察血相及肝、肾功能变化,并酌情应用激素、增白药、维生素、抗生素等静脉滴注。

    2.疗效判定标准:(1)、无呕吐,饮食正常,消化道反应正常者为显效;(2)、放、化疗中轻度恶心,轻度呕吐,饮食减少,消化道反应可耐受者为有效。

    (3)、呕吐现象严重,饮食显著减少,其消化道症状不可耐受者的为无效。

    3.结果:(1)显效:为16例显效率:80%(2)有效:为19例有效率:95%(3)无效:为1例无效率:5%放、化疗病人应用抗感染的基础药,对提高机体正常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食管癌病人的治疗中,增加灵芝菌合剂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虽未设对照组,但临床结果相对与以往食管癌患者放化疗的疗效相比具有相当积极意义,能充分体现出对机体抵抗力的提高。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是机体各系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几千年来中医整体医病观念,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挖掘和发展,现在到了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百拇医药(山东省肿瘤医院 赵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