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7871
耳底子 要早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4期
     45岁的张先生自幼左耳就患有“耳底子”,用过滴耳药后就稍有好转,停药一段时间后则又反复。张先生生活在农村,医疗条件不是很好,所以一直没把它当回事。最近,张先生觉着左耳流脓突然增多,听力也感觉下降了,再使用滴耳药效果不明显,很是着急,赶快到城里医院找专业大夫处理。医生说,“耳底子”在医学上称为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急性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一旦转为慢性,则常反复发作。

    细菌进入中耳引起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病因有两点:一是上呼吸道的炎症如鼻窦炎、扁桃腺炎,炎症向咽鼓管蔓延,使咽鼓管黏膜发生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从而使局部免疫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二是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擤鼻过于用力等使咽鼓管扩张,就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鼓膜外伤。急性中耳炎还多与咽鼓管的功能状态有关,咽鼓管受到机械压迫或咽鼓管周围黏膜的炎症导致咽鼓管阻塞都可以引起该病。常见的病因是腺样体肥大,临床上表现为患儿夜间打呼噜,张口呼吸。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可压迫、阻塞咽鼓管咽口,在去除腺样体后可以治愈。小儿因其生理上的特点,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故本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机体抗病力较弱,则中耳腔炎症的程度较重,以致出现乳突炎,并很容易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3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危害不同、治疗方法各异。若为单纯型中耳炎,有紧张部穿孔,可以在干耳2~3个月后进行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以彻底治愈中耳炎;若为骨疡型又称肉芽型中耳炎,一般先保守治疗,无效后需进行乳突根治术;若为胆脂瘤型,中耳内有胆脂瘤样新生物的存在,它能广泛破坏周围骨质,所以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会引起耳后脓肿、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耳底子”应该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耳深部有搏动性跳痛或刺痛,逐渐加重,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或有血水样分泌物流出即应该怀疑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应速去医院就诊。只要及早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容易治好,为防止转成慢性,应过半个月左右复查,看鼓膜穿孔是否愈合。

    患本病期间应多食蛋白质和新鲜蔬菜,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忌食辛辣。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除了平时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可用力抠鼻,擤涕时也不可用力过度;2.注意预防和及时治疗咽鼓管周围的器官炎症,例如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避免这些部位细菌蔓延到咽鼓管;3.哺乳期的母亲应正确掌握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如乳汁过多应适当控制流出速度;4.注意保持耳内清洁,预防鼓膜外伤,已有鼓膜外伤未愈或者陈旧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时须避免污水进入耳内。, 百拇医药(宇 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疾病 > 中耳疾病 > 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