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62318
针灸科(2004.03.18)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13期
     10mA电流电针可促进受损脊髓修复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致患者截瘫和四肢瘫)使患者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电针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导致截瘫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姚关锋、孔抗美等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后路渐进性压迫性实验动物模型,造成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用不同电流电针进行治疗,采用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慢性渐进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过程中电针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行为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50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00±50)g,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在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分别用电针刺激强度为1,10,20mA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BDNF的变化。
, http://www.100md.com
    姚关锋、孔抗美等指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家族成员是主要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由靶组织产生,通过轴突末端受体介导,经神经细胞轴突逆行运输到胞体,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功能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神经营养因子效应细胞的神经细胞,其本身亦具有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即神经营养因子的自分泌作用。此外,胶质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方式表达NGF家族因子及其受体。BDNF是于猪脑提取液中获得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TrkC为其受体。BDNF是广谱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能促进其存活、分化及功能表达,也能挽救损伤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脊髓损伤后压迫节段BDNF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表达增强,阳染的胶质细胞增多,于压迫嘴端和软化灶及空洞周围BDNF表达明显增高,且神经细胞阳染强度增加,电针治疗能加速BDNF表达的恢复,以不同强度电流(分别为1,10,20mA)作用于大鼠损伤脊髓,发现10mA电流电针治疗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再生,1mA和20mA电流电针治疗不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再生,仅10mA电流强度具有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对于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适宜电流(10mA)电针治疗可促进神经元恢复,同时也可促进晚期胶质细胞消散,有利于神经元的恢复和轴突的再生;较弱电流(1mA)只能防止脊髓继续损伤,对于已损伤脊髓无修复作用;较大电流(20mA)也无修复损伤脊髓作用,还有加重脊髓损伤的趋势。此外,本实验还发现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明显,BDNF胶质细胞均明显增多,经过10mA电针治疗后,BDNF阳性胶质细胞明显减少。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BDNF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治疗组B(10mA)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BDNF表达下降,CBS值显示,治疗组B优于压迫组,治疗组B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A(1mA)和C(20mA)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

    针刺治疗肥胖症效果满意

    减肥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肥胖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深深的困扰。《中医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河南省洛阳市一拖建机实业公司医院黄娟医生临床采用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黄娟医生共收治了106例患者(按同一患者治疗1个疗程为1例病例,治疗2个疗程为2例病例统计,余类推),其中男18例,女88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身高160.2cm,平均体重72kg,全部病例体重均超过标准体重,平均超重15.8kg。
, 百拇医药
    诊断依据:一般用体重指数测定法:(BMI)=体重(kg)/身高(m)2。参考WHO1997年标准,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BMI≥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Ⅰ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还有一种就是体重身高测定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体重均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为肥胖。

    治疗方法: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症的患者,按针刺配合饮食结构调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穴:体穴取:梁丘、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关元、水分、肩髃、肩贞、公孙、阳池、曲池、水道、箕门、髀关等穴位。耳穴:内分泌、肺、脾、胃、肾、神门、三焦、饥点等穴位。操作方法:体针之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采取捻转补法,其余穴位采用泻法,取中等刺激,留针40分钟,隔1日针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7天。耳穴用5mm×5mm大小胶布中间粘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用食指拇指循耳前后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烧灼为得气,每次选穴3~5个,每穴捻压5分钟后留置2~5天,每日按3次,以有痛感为度。治疗期间要求进餐低热量、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食物。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1个疗程结束后,体重减轻5kg以上者为显效;体重减轻2.5kg~5kg以上者为有效;体重减轻不足2.5kg者为无效。

    结果显示:106例患者,1个疗程结束后,显效55例,占51.89%;有效47例,占44.34%;无效4例,占3.77%;总有效率达到96.23%。其中体重减轻1.5kg~2.5kg者4例,占3.77%;体重减轻2.5kg~5kg者47例,占44.34%;体重减轻5kg~7.5kg者45例,占42.45%;7.5kg及以上者10例,占9.44%。

    黄娟医生运用中医学理论,按照健脾化湿、宣肺利湿、通肺清热以及益肾调经的治疗原则,采用耳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针刺有关穴位,疏通人体经络,调节内分泌及机体平衡,排出多余脂肪,加之控制饮食,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电针可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
, 百拇医药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可导致内耳及脑干缺血损害。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缓解眩晕症状疗效肯定,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但因缺乏对前庭系统功能判断的直接客观依据,治疗机制不甚明了。《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1期报道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郑重、张泉等对电针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实验研究。

    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造成左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降低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模型,对照组作生理盐水注射。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作双侧“风池(GB20)”、“听宫(SI19)”、“外关(SJ5)”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测定左侧外耳道20℃水灌注冷刺激试验眼震持续时间、低刺激率(10Hz)和高刺激率(50Hz)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t
, 百拇医药
    brainstem response,ABR)、左侧短声耳蜗电图和左侧电刺激前庭诱发电位(VsEPs),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III波峰潜伏期(PL)和I-III波峰间潜伏期(IPL)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之间10Hz低刺激率ABR无显著改变(P>0.05)。模型组VsEPs的V3波PL、V2-V3和V1-V3波IPL较对照组延长(P<0.01;P<0.05;P<0.01),电针组V3波IPL和V1-V3波IPL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电针组VsEPs(包括V2-V3波IPL)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耳蜗电图-SP/AP值和眼震持续时间分别较对照组增高和缩短(P<0.01),电针组分别较模型组降低和延长(P<0.0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VBI时50Hz高刺激率ABR的I-IV波IPL变化与VsEPs的V1-V3波IPL变化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慢性VBI时前庭神经和半规管功能较蜗神经功能更易严重受累,高刺激率ABR变化可间接反映前庭神经功能。电针可改善脑干神经元突触效能和前庭蜗神经通路传导,恢复前庭蜗器官功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