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316100
非典后别忘心理关爱 心理专家谈一线医护的心理治疗(专家点评)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7日 《健康时报》 2003.08.07
     本报记者 胡迎新

    日前,卫生部委托北京回龙观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精神病研究所,对那些曾去SARS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展心理保健项目,防治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障碍。

    北京安定医院三科主任马征说,对医生护士们打击最大的是,他们眼看着治疗看护的病人死亡,这让他们自尊心大受挫折,毫无成就感。马征第一次进入SARS病房,一位护士长为他穿防护服,一共三层。还要戴帽子、防护镜和口罩。穿好后,护士长用一把扇子冲着他扇,只要感觉到哪儿还漏风,就得塞紧,这样很容易造成了心理紧张。

    一位男患者情绪极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将大便涂在墙上,把护理人员的口罩扯掉。医生每天面对这类歇斯底里的场景,对自己的心理肯定有影响。

    有一个女护士,听说让自己上一线,心里非常紧张。但她不愿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进入休整期,她又害怕自己染上SARS再传染给父母。这种焦虑导致现在她连饭也吃不下去,老是做噩梦,体重下降。像这些在SARS期间进入一线的医务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障碍。
, 百拇医药
    恐惧来自“陌生”

    北京安定医院医师李建茹:对任何人来说,在不了解突发性瘟疫的初期,出现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包括医护人员。因为基本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自然地出现这一类心理反应。这种恐惧实际上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这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意外地被SARS“激活”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感到不安全,因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氛围中。只有在面对重大事件和特殊情境下,才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紧张、焦虑。

    敢于表达“怯懦”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专家杨蕴萍:有些曾经奔赴SARS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对未知工作的担忧,对家人的眷恋;另一方面是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心充满矛盾对立。但他们不愿轻易把这种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的道德情感不允许他们在危机面前表达怯懦。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心理医生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冲突,理解自己作为正常人,有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事实上,在危机事件中,惧怕与勇敢、利己与利他都是内心的真实体验。承认这种现场体验,并不等于胆小自私。越能够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心理冲突,就越能够承受和化解它。反之,越是回避和不能接受自己怯懦的那部分体验,就越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包袱。

    对症及早治疗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马辛: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感染者可能或已经被SARS夺取生命的残酷现实,容易产生负罪感。一线医护人员的创伤性体验和挫折感很难在短时间内自我康复。如果这些医护人员现在仍然时常出现以下症状:一、感情方面:忧愁、愤怒、罪恶感、焦虑、孤独疲乏、无助。二、生理感觉:胃部、胸部、喉部不适,对声音过分敏感,呼吸急促。三、肢体感觉:机体衰弱、浑身乏力。四、认知方面:无法接受经自己全力以赴治疗的患者仍死去的事实,思念因感染SARS而去世的同事,内疚自责,思维混乱,时常回忆起死者生前向他发出过的求救,强烈地感到死者的存在、眼神、话语、手势等,总沉浸在已经过去的那些痛苦的往事。这就是出现了心理应激障碍。建议及时到相关的医院SARS康复心理门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