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304678
中医师成长的“烦恼”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4期
     小李在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后来到了一个市中医院,被分到了内科。初上临床,他很兴奋,也很勤奋,跟着科里的老陈大夫,去门诊,到病房,从书写病历到察色按脉,再到开方下药,工作得很投入。两年后他与同学聚会时交流,一比较,自己两年来仅接触了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对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病接触很少。而在县中医院工作的同学小刘,两年来诊治了大量的各科病人,也接触了不少怪病难证,很是自豪,但大部分用的是西医西药,中医中药用得不多。有的同学回顾总结,感到自己过去在书本上学的知识和临床还有很大差距,但怎样学习提高,又很茫然。

    年近30岁的妇科硕士小韩,进入一个省级三甲中医院三年了。三年来,小韩脚踏实地,谦虚勤恳,严谨务实,恪守医德,钻研业务,医生、护士、病人对小韩都大加赞扬。但小韩因缺乏一些社会人文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也在工作中出过一些笑话,这让一直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小韩很内疚,最近她正在四处拜师学习,还读上了高校的文科教材。

    医生以其“上可疗君亲之病,下可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职业特点而备受尊敬和信任,那些气质高雅、知识渊博、态度谦和的医生也一直让人们羡慕。但在医生这一职业中,素有“上工”、“中工”和“下工”之分,所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怎样才能成为名医?这是人们在不同时期都在探究的问题。医生是一种特殊职业,他的服务对象是人,是处于特殊状态的病人,所以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立业之本。在高尚医德的基础上,中医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他的成长之路,也决定了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中医药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最近,记者在和一些名老中医、医院院长、中医药教育工作者的接触中,就中医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问题和成才因素等进行交谈,他们从个人的成长体会、临床需求、中医药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地。

    一、丰富而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知识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师要具备中西医专业知识,但中西医知识的比例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热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医药院校的学院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学生不仅学习中医也学习西医,知识结构较为全面,中西医“两手抓”,在处理临床常见病症方面能力强,有着单纯中医和单纯西医所不能比的优势,对疑难杂证辨病辨证相结合,显著提高了疗效。这与传统的师带徒相比,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适应性强,适用面广泛,人员素质较高。但有人评价他们的中西医能力为“两个中专生”,即中西和西医的能力只能达到中专生水平。即使在临床上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但其用中医药方法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差。真正能够全面掌握中医精髓,临床疗效卓著的名中医如凤毛麟角。
, 百拇医药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阶,从自己中医本科、中医金匮专业硕士研究生到攻读陈可冀的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求学经历,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体会,以及中医院管理的经验等方面,谈了对这一状况的认识。

    王阶分析说,现在的中医院都要求双重诊断、双重治疗,即一定要有中西医病名、中医辨证,治疗上也要中西医两套方案。以目前中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来看,他们掌握的中西医知识远达不到临床的要求,欠缺一些基本的临床技能,一段时间内不能较快适应临床。所以刚刚毕业的中医本科生,在当住院医期间,为了适应临床要求,最初的1~2年时间拼命学西医,1~2年后西医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了,但中医理论和临床却生疏了。到中医院求治的病人,疑难杂病较多,医院和病人都要求医生具有一定的中西医水平,不然病人难以接受,所以他们的做法也是无奈和临床逼出来的。

    在中医院里,西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刚到临床后如果学习2年中医,然后在临床上以西医为主、中医为次地承担医疗任务,则很快能够胜任工作。中医生则不然,负担要比西医重许多,前1~2年猛学西医,之后再捡起中医复习,在校学的中医课程这时才能有体会地运用到临床,毕业后大约5年才能适应临床。
, http://www.100md.com
    鉴于这种情况,王阶认为,中医专业应重在中医的学习,主流课程是中医,突出中医,西医课程可只学解剖、生理等基本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应是七年制,中西医水平应基本上达到两上本科生水平。中医院校中,中西医的课程比例应按照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中医专业的中西医课程比例,曾由1977年的7:3到后来的5:5或4:6,现在甚至还有加大的趋势,结果导致学生花在西医上的精力太多,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严重失衡,是西医不深、中医不精,在临床上较被动。

    目前,在较大的中医院里,中医本科毕业后到临床后成长速度太慢,而硕士、博士成长的速度要快一些,但临床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应从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人员中挑选,在培养方法上,应加强近代和当代文献的学习和随师临诊。

    二、中医人才成长缓慢的原因有很多。从许多青年中医的知识结构和临床技能来看,存在着中医、中药分家,理论和实践脱离,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实际工作能力差等问题。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医药分家、医教分家已是公认的、不可忽视的,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这种教育模式的直接结果是中医师临床动手能力差,理论上头头是道,论文写了许多,可临床上没病人找;中医师不认药、不懂药,更谈不上对药材、饮片质量的鉴别。临床知识结构的欠缺、适应期长和由此产生的对临床的疏远,影响他们的成长速度和质量。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中医药人士呼吁,中医药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多元化,要把临床实际技能作为中医师的重要考核内容。

    早临床,多临床,多揣摩,多思考,这是成为名医的秘诀。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造就高明的临床家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广博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厚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能是造就新一代名医的三条标准。因为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同时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认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著名医家勤于实践,精于临证,融会古今,自成机杼,这是他们成功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青年中医不仅要熟读经书,打好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多临床,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摸索、成长。
, 百拇医药
    河南中医学院梁华龙教授说,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治疗一个病,可有多种思路,而初、中级中医师则思路窄,临床应变能力差。中医师的知识结构中和临床技能中,辨证思维能力最为关键。目前提到中医毕业生质量问题,说得最多的仍旧是辨证能力,因此如何培养中医院校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教育的改革落实到教学上,教学的改革则落实到课程上,如何建立一个训练学生辨证能力和辨证思路的课程体系,是目前中医的改革关键。

    有人说,辩证思维方法对医学人才起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辩证思维知识是医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知识体系的主结构。所以优秀的中医师应掌握辩证思维知识,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治疗的正确率、成功率。还有人说,医学实践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以医学还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医师同样也应该具备这方面能力。

    三、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其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这也是影响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 http://www.100md.com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医生的技术因素,而忽略了其个人的人文修养,使一些医生与患者不能有效沟通,影响了诊断和治疗,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有些医生医术精湛,但缺乏人际交流经验,没有亲和力,导致门庭冷落;有人不能巧妙地运用语言、心理的作用,而使临床疗效受影响;有医生文字功底太差,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出现医疗差错和笑话,影响医疗质量和效果……。所以医生的医术还要依靠其厚重的人文修养来实现。

    古人对医生的要求就很高,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更对中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通晓社会学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与病人沟通,了解病情,正确诊断和治疗,用多学科知识来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河南中医学院梁华龙教授认为,中医师要有文史哲的素质。因为文史哲知识的渗透,是中医达到更高层次的关键,单纯的中医知识,虽然能够继承中医,但绝对不能发展中医。同时,中医师的人际交往素质也很重要,因为中医作为融心理―社会―生物于一体的开放性医学模式,与病人的接触和交往能力也影响中医师成长和医技的发挥。另外,中医师的外语水平、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谈吐仪表、语言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也是决定一个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当然,一个中医师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不懈努力,不断学习,不停探索,才能在成才之路上快步前进。, http://www.100md.com(海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