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298057
中外医药快讯(2003.09.22)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0期
     “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论”缺乏有力证据

    近日,美国一学者发表文章列举微波炉食品有三大危害。一时间,关于微波炉加工食品危害健康的传言纷起。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指出:“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缺乏有力证据。

    近日,有关微波炉加工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传言相继见诸网上和报章。其源头是原刊登于www.beyondhealth.com网站的一篇据称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学者雷蒙德·弗兰西斯的文章(以下简称弗文),它在列举了一系列例证及来自瑞士、美国和苏联的实验与研究后,得出如下惊人结论:一,微波食品会产生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二,食物的营养价值严重流失;三,当你吃微波食品时,身体会集中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食物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情绪低落、永久性脑损伤,甚至还有心脏病。所以文章建议:“拔掉微波炉的插头,再也不要用了。”

, http://www.100md.com     对于如此量大面广的民用品及其相关产业来讲,以上结论无疑是毁灭性的。我们所熟知并且习用的微波炉加工食品,究竟对人体有无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大影响?这些实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微波实验室的有关官员和专家。

    清华大学和哈工大两家实验室的研发领域集中于微波在遥感和通信等方面的应用,而对微波用于日常饮食加热、烹调这一细微领域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定要有根据,一是资料和理论依据,二是更重要的实验。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辐射生物学专家曹恩华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辐射的影响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微波可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等领域,造福于人类;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妄下断言。其次要看微波炉加工的对象是活体还是静体。弗文的第一个例子举证不确切,因为它是把用于输血的活性血液同静体的普通食物相提并论,这显然说明不了问题。
, http://www.100md.com
    曹恩华强调,要认定微波炉加工食品是否有害,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特别是分子水平的测试。比如判断加工后食物营养是否流失,就须对其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是否下降、下降多少作详细测试;判断是否致癌,就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是否增加、增加多少作定量分析等,而且要看这种增减是否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以上试验还必须有大量人群的严格比对,得出统计学的科学结论。而弗文显然试验很不充分,缺乏严格的病理学调查,所以虽然原理上没有错,但结论却是轻率的。比如它说血清导致细菌发光,用志愿者的血清就绕了一个弯,直接用加工过的食物岂不更好;此外,它用了几个志愿者?是光食用微波食品,还是也食用其他食品?结果是否都一样?等等,都缺乏统计学的结果。曹恩华建议,此类试验最好用实验鼠来做,而且要做是否产生活性氧等最基本的实验。他指出,在严格的科学试验之前就妄言“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显然为时过早。作为一种提示,公众使用微波炉多注意点是可以的,但笼统地得出“微波炉不能用”的结论,将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司有关官员也表示,目前尚未接到过任何有关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的报告。在回答记者提出“弗文中所说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发表了全球警告”时,这位官员表示:从未听说过有此事,果真如此的话,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会发布相关警告;但迄今为止,世卫组织并没有这样的警告。 (瞿 剑)
, http://www.100md.com
    加拿大研究人员试验显示一种干扰素对非典有疗效

    加拿大研究人员的小规模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一种干扰素对非典患者有比较明显的疗效。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认为,它为治疗非典提供了迄今“最有根据的线索”。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洛特菲博士本周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上报告说,她在今年春季加拿大非典流行期间,尝试利用名为“干复津”的复合干扰素和类固醇对19名非典患者进行了治疗。洛特菲选取其中9名患者与13位只接受类固醇治疗的非典病人进行了比较。X光分析发现,前一组患者在接受“干复津”和类固醇联合治疗后4天,胸部功能就出现了改善,而后一组平均需要11.5天。另外,前一组患者需要持续供氧的时间也比后一组病人平均短6天左右。

    在19名接受“干复津”和类固醇联合治疗的非典病人中,4位病情最严重者最终死亡。洛特菲认为,这意味着在患者发病早期也许就应该采用干扰素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洛特菲表示,由于她的治疗试验样本太少,因此现在还不能得出什么明确结论。尽管如此,一些专家认为,在目前仍没有公认的非典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洛特菲的结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据报道,加拿大卫生部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对此都相当感兴趣,打算一旦非典卷土重来,将利用“干复津”进行更为科学和规范的大规模治疗试验。

    瑞典科学家称干细胞可用来治帕金森氏症

    瑞典科学家林德维尔教授日前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组织的干细胞会议上说,干细胞在治疗帕金森氏症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帕金森氏症是由于大脑丧失了一种可产生控制身体运动的化学物质的脑细胞而引起的,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疲劳和手臂颤动等症状。林德维尔教授利用从流产胎儿体内提取的干细胞进行研究后发现,用干细胞取代患者大脑中丧失的脑细胞,可使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他表示,这一治疗方案离临床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 百拇医药
    林德维尔教授说,研究表明,老鼠中风后,其大脑可产生一种新的细胞,这种细胞能转移到受中风影响的区域取代受损害的脑细胞,这说明大脑因病受损后,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如果能弄清是什么触发了大脑的这一功能,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药物,激发大脑这种自然愈合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干细胞移植或许能够做到这一点。

    胚胎干细胞是人体内的全能细胞,可转变为人体的任何一种细胞和组织。由于流产胎儿的来源有限,林德维尔希望,今后能从早期胚胎中获取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很大的道德争议。为此,科学家们希望,最终能使成体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功能,这样即可解决干细胞研究中面临的伦理问题。林德维尔教授表示,今后干细胞技术将成为治疗脑部损伤的重要手段。 (郑晓春)

    香港将成立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日前透露,特区政府将在今年年底成立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现已有一个工作小组在进行统筹。届时,小组会增聘人手并邀请港外专家来港,协助进行培训。
, 百拇医药
    香港卫生署署长林秉恩表示,此举对香港防治非典有利。目前香港的多家医院已启动了预防非典的绿色警示系统,还没有人被查出对非典病毒呈阳性反应,也无人被列作怀疑个案。至于私家医院方面,林秉恩表示,署方和医院管理局已与他们开会,医管局的警示资料也将提供给他们作参考,希望私家医院按个别情况和规模决定警示及应变计划。

    据悉,特区政府整体防范非典策略及警示系统将于下周公布。

    中科院科学家找到治疗糖尿病的天然抑制剂

    来自天然植物的治疗糖尿病的抑制剂——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最近被我国科学家找到。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发现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因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尿病、肥胖症及其并发症。

, 百拇医药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在胰岛素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的负调节作用,因此患糖尿病的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的量往往很高,只有把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控制在一个正常的范围,糖尿病的症状才会明显改善。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胡立宏博士等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他们从山茱萸这一植物中找到的抑制剂,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的抑制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证明:加入这种抑制剂后,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的量就可得以明显控制,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冠心病、缺铁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胡立宏博士这项发明成果已申请专利。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剂,是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衍生物,其母体是熊果酸、齐墩果酸等临床上已使用过的药物,因此毒性非常小。如果将这种抑制剂早日制成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不仅安全,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张学全)
, http://www.100md.com
    巴西科学家破译曼氏血吸虫基因

    据巴西媒体16日报道,巴西8个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经过2年的共同努力,终于绘制出曼氏血吸虫的基因图谱,为研究和开发新的防治血吸虫病的疫苗和药品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介绍,曼氏血吸虫有1.4万个基因,巴西科学家已绘制出了其中92%的活跃基因。他们在研究中采用了自己开发的绘制基因图谱技术,集中绘制了含有蛋白质配方的基因中间片段,并对血吸虫6个生命阶段表达的活跃基因都进行了分析。巴西科学家的这一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基因》杂志上。

    据报道,巴西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开发疫苗,其中2项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

    血吸虫分为曼氏、日本和埃及3种,中国只有日本血吸虫,巴西的血吸虫是从非洲传来的曼氏血吸虫。血吸虫病在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传播,2亿人口受到危害。巴西目前有1000多万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其中100多万人病情严重。(杨立民)
, 百拇医药
    新技术有望延长血小板保存期

    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发现,添加一种半乳糖,可使血小板的保存期比现有方法延长1倍左右。这一新研究结果如能应用于临床,将有望缓解医疗所需的血小板供应不足状况。

    血小板能够通过促进血液凝固而发挥止血功能。他人捐献的血小板在医疗上有重要用途。例如,癌症患者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就需要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目前主要采取在室温下保存血小板的办法,但缺陷在于保存期限只有5天。过了保存期的血小板由于功能丧失,感染细菌的可能性大增,往往被扔弃,造成浪费。

    在冷却到4℃左右时,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可得到显著延长,但在这一温度下,血小板表面的一些受体也容易产生集聚。这样,冷藏血小板输入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就会识别出血小板表面集聚受体中的特定糖分子,并摧毁血小板。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和来自丹麦、瑞典的同行们发现,加入UDP半乳糖能够对血小板表面受体中特定的糖分子起到掩护作用,使冷藏后的血小板免受巨噬细胞的攻击。这种新技术可使血小板在冷藏12天后仍能发挥效力。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将加入半乳糖、冷藏12天的血小板和在室温下保存的血小板分别输注入鼠体内24小时后,前者在实验鼠血液中的含量要比后者高出30%左右。他们进行的试管实验也发现,添加半乳糖能有效防止巨噬细胞攻击冷藏过的人体血小板。

    这一新成果发表在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目前,研究人员正准备对灵长目动物进行类似实验。如果进展顺利,他们将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申请进行人体临床研究。(毛 磊)

    传统疗法大有可为--中医在德国越来越受到欢迎

    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古老的中医在德国这一现代医学非常发达的国度里正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20日在柏林召开的“2003柏林国际中华医学及自然疗法研讨会”上,上百名中外医学专家学者从文化、教育以及医疗本身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交流,他们均认为中华医学在海外发展大有可为。
, http://www.100md.com
    受柏林市政府委托、由德国中华医学联合会承办的本届研讨会,吸引了来自英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德国和中国的上百名专家学者。中外专家在“中华医学和自然疗法”这一主题下,以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就“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治疗”、“监护病房里的自然疗法”等具体课题进行了研讨。

    德国专家在大会上提出的从医疗之外对中医发展进行研究的问题,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关注。他们发表的“中国哲学对西方针灸的影响”、“德国大学能开设中医学吗?”等专题报告,从文化和教育等新颖的角度,对中医在德国的发展情况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德国中华医学联合会主席王健平博士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近十年来中华医学在海外得到了不断的弘扬和发展,在侧重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同时,海外的华人医师也在不断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新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与会的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院长杜登豪森、中国驻德国使馆科技参赞孟曙光与柏林亚太组织副主席特雷姆普等,也均表示中医在德国大有可为。
, 百拇医药
    王健平说,鉴于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中医在海外获得认可需要一定的过程,但以德国为例,如今已经有180余种中草药被许可列入处方药,而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也逐渐被纳入德国医疗保险认可范围内,这证明“中华医学正越来越受到德国官方与民间的认可”。(潘 治)

    中药被列为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之一

    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经成为不良反应“三大祸首”。有关专家提醒,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

    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1993~1999年期间5900份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首位(48.2%),中药以13.4%的比例占第二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
, http://www.100md.com
    中药的不良反应涉及的除了已经被禁用的含有马兜铃属中药的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可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外,一些常用中药也出现了类似报道,如大黄和有宣肺、利咽功效的桔梗等。

    大黄已有2000余年的药用历史,在传统中药宝库中,是最古老、常用的药材。但是近日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原因是长期以美容为目的服用导致了继发性便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这类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会“成瘾”,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报道,含某桔梗的某复方桔梗片导致心房纤颤的不良反应。桔梗粉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甙,为恶心性祛痰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咯出。有关专家推测上述房颤发作可能与桔梗引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促使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多处异位兴奋灶放电所致。
, http://www.100md.com
    有关专家建议,中药生产企业必须重视用药安全问题,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注明产品的不良反应。专家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中药也万万不可乱吃,如果有患者发现不良反应,可以与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系。(段世文)

    中药说明书上缘何少见不良反应说明?

    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市面上畅销的“排毒养颜胶囊”因含有大黄被疑长期服用造成继发性便秘……中药不良反应频频被曝光。业内人士惊呼,诸多不良反应的“管涌”已经危及中药安全“大堤”。但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残酷的问题是,许多中医界内部都心知肚明的不良反应,为什么能够不写入药品说明书告诉消费者?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要被侵害多久呢?

    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强调的是,该法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要求是“必须注明”。
, 百拇医药
    但是,2001年6月22日,药品监管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下发“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的通知》,通知中把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和中药,对两者说明书的要求分别作了规定。在中药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中规定,中药说明书格式中所列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的内容,可按药品实际情况客观、科学地书写;若其中有些项目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则可以不写,说明书中不再保留该项标题。

    至此,中药说明书中可以不写不良反应的口子彻底被放开,中药厂家可以顺理成章地以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为由省去“不良反应”一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认为,“6.22通知”就是许多中药厂家不注明“不良反应”的法律依据。

    事情也一度有好转的机会。去年1月28日,有关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统一换发药品批准文号工作的补充通知》,对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等规章中的内容与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中有关内容表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规范说明,如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中的“生产批号”修改为“产品批号”,“禁忌症”修改为“禁忌”等。但遗憾的是,这一通知中没有对不良反应标注应该按照药品管理法进行规范的说明。

    面对这种法律严、规章宽的现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一位工作人员说,严格地说,“6.22通知”应该服从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取决于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法规的理解。

    对此有关人士发出了这样的质疑:法大还是规章大?法律难道就扭不过部门规章的大腿?

    记者近日了解到,这种情况正在向积极的方向改变。今年7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药品说明书中必须包括不良反应,中药说明书应实事求是地详细列出应用该药品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率或症状系统性列出。(段世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