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就诊指南
编号:10296625
带孩子看牙家长应注意什么--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儿科主任时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19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普知识的普及,家长对孩子们的口腔疾病越来越重视,就诊率越来越高。但几乎每一位带孩子看牙的家长都会感到头痛:一些稍大的孩子抱定了“宁死”不去医院的态度;一些较小的孩子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到了医院口腔科,却拚命哭闹,拒绝张口;还有一些孩子去了医院,却不能说清楚自己的病情,弄得家长和孩子身心疲惫、满头大汗。家长们说,带孩子去医院看牙跟打仗似的,真不知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个令家长们头痛不已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儿科时清主任解释说,儿童口腔疾病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一样,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牙,医生先要询问孩子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进行口腔检查,将收集到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诊断,然后开始治疗。其中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对医生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且都来自于患者。儿童患者由于年龄的关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都有限,加上紧张、恐惧等因素,到了医生面前,可能想不起来自己有哪些不适,甚至隐瞒病情,以逃避治疗。这就需要家长事先对孩子的病情有大致了解,以最常见的儿童龋齿(俗称虫牙)为例,家长可以先问一下孩子,牙疼吗?哪颗牙疼?疼几天了,吃东西时疼不疼?玩或看电视的时候疼不疼?夜里睡觉疼过吗?以前是不是有过类似不适?这些由家长得来的信息应是较能真实反映病情的。
, 百拇医药
    再有,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接受牙科治疗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怕钻牙,怕引起疼痛,有的人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血压升高,有的人躁动不安,小有痛感就失声叫喊,或表现抑郁,躲避或拒绝医生检查治疗,这些统称为牙科恐惧症。在儿童中更为常见。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恐惧症的产生一半源于自身经历,对于没有就医经历的人或儿童则是受到了外界因素如亲戚朋友、父母的消极影响,父母的行为举止、语言对孩子的暗示作用很大。我们经常见到家长对将要接受治疗的孩子说:“别害怕,不疼,不哭啊!”这看似鼓励的话语,实则暗示孩子,疼痛马上就要开始了。

    时清主任提醒家长,在带孩子看牙时,家长们需要了解一下口腔科治疗中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对策:

    1.未满3岁的儿童:他们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一般不接受医生的意向,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够,这个年龄的儿童常出现违抗性行为,属不合作儿童,不论治疗中是否疼痛,均出现哭闹以示抗拒,对家长依赖性较强。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家长陪同下,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家长在陪同时应减少溺爱的动作和语言。
, http://www.100md.com
    2. 3~5岁的儿童:3岁以上儿童在精神、活动能力和语言表达上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心理上表现为有自主性,自动要求别人对自己的能力给以鼓励,但在自主行为失败时,很容易产生内疚情绪,失去信心。表现为具有恐惧心理,虽能够独自进入诊室接受治疗,但当遇到疼痛刺激时,又不能忍耐,产生逃避、抗拒情绪。这时家长应针对孩子的这种特点,事先讲清牙齿需要治疗,对孩子的主动行为加以赞赏,可用孩子能理解的人物形象,如卡通片中英雄,激励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完成治疗。

    3.学龄儿童:这个年龄的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在讲清治疗意义后,一般都能合作,为消除恐惧感,要给以关心和鼓励,树立自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家长在带孩子来医院看病前,应注意做好解释工作,千万不要用欺骗的做法,尤其对有过治疗经验的孩子。我们常见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到医院就让大夫看一看,不用机器磨牙。”当孩子坐在治疗椅上,大夫要开始治疗了,孩子却说:我妈说了不磨牙。这时孩子的内心受到欺骗,有不信任感,不能与医生配合,甚至拒绝治疗。

    总的来说,孩子看牙有恐惧心理是正常的,对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要实事求是地给孩子讲清看牙的重要性,求得孩子的理解;医生也要耐心、仔细,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的发生。

    时清主任说,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在治疗完成后,家长应注意医生交待的事情,如:治疗后的反应有哪些、补牙后要注意什么、多长时间复诊、今后是否需要复查等内容。, http://www.100md.com(韩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