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编号:10193395
中西医结合巧治慢性胃炎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8期
     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同时辅以西医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中医治疗:根据临床表现按5个证型施治。

    肝胃不和型

    以两胁脘腹胀痛、纳差、嗳气、呃逆甚则呕吐为主,伴吞酸、口臭、性急易怒,或郁闷不舒。苔薄黄,脉弦等。治宜舒肝行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10g,枳壳10g,青皮10g,陈皮10g,川黄连6g,藿香10g,苏梗10g,佛手6g,吴茱萸3g,太子参5g,生甘草3g。加减:若疼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呃逆、嗳气甚者可加旋复花以降气止呕;口干欲饮者可加石斛以生津止渴。

    寒热错杂型

    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药:半夏10g,黄芩10g,黄连

    6g,人参3g,甘草6g,桂枝 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5g,太子参20g,藿香10g,苏梗10g,生姜3片,大枣6枚。

    脾胃虚寒型

    以胃部隐痛、喜温喜按为主,空腹痛甚,得食症减,吐酸水,大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温中健脾。方药:黄芪30g,白芍20g,饴糖20g,桂枝 10g,炙甘草10g,吴茱萸 6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砂仁2g,生姜3片,大枣6枚。加减:若四肢厥冷,泛吐清水,腹痛,恶寒蜷卧,舌淡苔白,脉沉微者可加太子参15g,川椒10g。

    胃阴不足肝郁化火型

    以不饥不食为主,胃中灼热隐痛,脘痞不舒,便秘消瘦,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胃育阴,清泻肝火。方药: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生地15g,玉竹4g,石斛4g,黄连6g,吴茱萸4g,太子参20g。加减:若烧心明显者加重黄连用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脘痞不舒,纳呆甚者可加苏梗、藿香以芳香化湿;口干明显者可加重沙参、石斛用量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若伴恶心者加竹茹、枇杷叶以和胃降逆。

    气滞血瘀型

    以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食后尤甚为主。食少形瘦,恶心呕吐,舌质紫黯,脉涩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20g,檀香6g,砂仁3g,赤芍10g。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若黑便明显者加煅乌贼骨、三七粉以化瘀止血;若形寒甚者加桂枝、煨姜以温经散寒止痛。

    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二、西医治疗:阿莫西林冲剂 250mg,每日4次;丽珠得乐冲剂1袋,每日4次;呋喃唑酮0.1g,每日3次,空腹服。加减:若反酸重者加雷尼替丁;有溃疡病史者加服维生素B2、维生素C;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差者加服吗丁啉。, 百拇医药(王长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