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191736
中外医药快讯(2003.07.18)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3期
     世卫组织呼吁向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肺结核药物

    鉴于肺结核病目前已成为艾滋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表公报,要求向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肺结核药物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努力在发展中国家为患者获取抗菌素提供方便。

    公报说,目前全球4200万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有1/3的人同时感染上肺结核病,约90%感染肺结核病的艾滋病患者因得不到适当治疗死亡。在非洲大陆,这种情形更为严重。去年,非洲就有20多万艾滋病患者因缺乏治疗而死于肺结核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抗肺结核药物包括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感染肺结核病的艾滋病患者如能恰当使用这些药物,肺结核病的治愈率可达95%,并能延长几年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肺结核部代主任马利奥·拉维格里奥纳指出,近10年来,肺结核病情因艾滋病病毒蔓延变得更为严重。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加倍努力,共同对付这两种疾病的致命协同作用。(丁喜刚)
, 百拇医药
    意专家发明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新法

    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和罗马大学4名医学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一种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防止人体免疫系统细胞受艾滋病病毒侵袭的新方法。

    据意大利媒体13日报道,参加研究的加拉奇表示,这一方法的主要机理在于:血液、淋巴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一种神经生长因子,而通过特殊抗体抑制神经生长因子产生后,受感染巨噬细胞会自动消亡,病毒自然也就无法向体内其他组织细胞扩展,从而能够保护人体免疫系统细胞免遭病毒的侵袭。

    医学研究人员已利用这种方法在老鼠身上进行了试验,效果令人满意。目前,他们正在猴子身上试验这一技术,并将很快在艾滋病患者体内进行测试。

    这一研究成果将刊登在下一期的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为人类寻找新的医学疗法控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提供了可能”。
, 百拇医药
    长时间看电影容易得血栓

    据最新一期《新西兰医学杂志》报道,长时间坐着不动看电影容易得血栓。

    研究人员说,血栓往往在人们长时间静坐以后形成,一般在腿部,不会有什么危害,但是如果形成在肺部和大脑,则容易致命。以前知道乘坐长途飞机的旅客容易得血栓,并且有死亡事故出现。但是长时间坐着不动看电影也有同样危害。他们将这种血栓命名为“静坐型血栓”。

    他们说,前些日子,在新西兰惠灵顿以北的劳马蒂有一位53岁的妇女,在剧院看了3个小时的电影,离开剧院半小时后感到右腿剧烈疼痛,第二天开始浮肿,被诊断为患上血栓。她需要连续6个月用药治疗。医生说该病人经常在电脑前静坐2~3小时,这可能增加了患血栓的几率。

    研究人员建议,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静坐很长时间,要经常活动腿。如果可能,最好站起来走一走。
, 百拇医药
    湖北一婴儿患上脂肪肝

    只有10个月的萍萍,体重已达13.4kg,相当于一个3岁半小孩的正常体重。日前,她因为“不吃不喝”被送到湖北省妇幼保健医院检查,竟发现患有通常30岁以上的人才会有的脂肪肝。

    据这家医院儿童保健科徐海青教授介绍,10个月的健康婴儿,其正常体重应在7.9~9.9kg之间,而萍萍的体重远远超过正常体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增加患动脉硬化、脂肪性肝硬化、高血压等顽固性疾病的危险。

    经询问发现,为了让她健康成长,家长想尽办法为其补充种种营养品。总是随时随地给她喂奶,并每天定时补锌、补钙、补铁,服用氨基酸等营养品。

    专家介绍,正常人的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重量约为肝重的4%~5%,脂肪超过肝重量的10%时就被称为脂肪肝,常见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妇幼保健医院的专家对萍萍经过肝脏触摸检查和肝脏生化检验后,诊断其患上了脂肪肝。
, 百拇医药
    徐教授提醒,婴儿不是胖才健康,如果总是喂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加之婴儿总是被抱在怀里,缺少必要的锻炼,体内就会出现营养过剩。婴儿看起来白白胖胖,其实已埋下了“祸根”。(周健跃 黎昌政)

    科学家研究出预测心脏病新方法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说,任何男性只要有3项代谢指标不正常,就很有可能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一成果为及早发现心脏病和糖尿病提供了一个相当简便的方法。

    研究人员说,他们简化了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诱因——新陈代谢综合征(也叫X综合征)的检测指标。检测新陈代谢综合征本来使用不正常肥胖、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葡萄糖和高血压共5项指标,但新发现表明这5项中只要有3项符合,就可归类为新陈代谢综合征,换言之,这些人也容易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

    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皇家医院的纳韦·塞塔勒等人调查了参与格拉斯哥地区心脏病研究的6447人的数据。通过使用新的判断方法,他们发现,其中26%的男性患有新陈代谢综合征。5年后,这些人患冠心病的几率是血压、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正常人的1.7倍,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5倍;如果这些男性符合5项指标中的4项或者都符合,其患冠心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7倍,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4.5倍。
, http://www.100md.com
    此前已经知道一个人上述5项指标不正常,就意味着容易得心脏病。但这是首次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公式,并且首次提供了计算患糖尿病几率的方法。

    欧洲10%艾滋病患者有抗药性反应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疗中心16日在巴黎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发布报告称,约10%的欧洲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有抗药性不良反应。

    研究人员对欧洲17个国家的1633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约10%的人至少对一种以上的治疗药物有不良的抗药性反应。他们的数据与不久前加拿大、法国和瑞士科研人员调查的数据相近。这些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也有8%~9%的人呈现抗药性反应。

    国际艾滋病学会主席郎日认为,抗药性反应使艾滋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等病症的可能性加大,这一现象值得重视。(杨 骏)
, 百拇医药
    日本发出“脏血”召回令

    由于血液检测技术水平有限,日本一些处于“窗口期”的肝炎、性病甚至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成为“漏网之鱼”,加入献血者的队伍。日本有关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开始召回所有可能含有病毒的血液,并于16日宣布,已经发现首名曾在感染艾滋病毒后献血的日本人。

    日本红十字会宣布,这名艾滋病患者曾在去年夏天献过2次血,但只在第二次献血前接受检查时才被发现携带HIV病毒。所幸的是,他第一次献的血虽然被储存起来,但还未投入使用。

    然而,这一消息依然无法缓解日本“脏血”危机的严峻形势。日本红十字会估计,在2002财政年度,大约有2200名被查出携带肝炎及其他传染病病毒的人曾经有过献血记录,他们献的血全部要召回。

    据法新社报道,今年4月~6月,日本厚生省指令红十字会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有11人被怀疑因输血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还有18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厚生省7月15日公开这一消息,“脏血”事件随即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百拇医药
    其实,早在6月,日本一名多次献血者就被检查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厚生省随即下令,召回所有被查出携带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和一种梅毒病毒的多次献血者在病情公开前所献的血,并且要求日本红十字会通知已经接受这些病毒携带者所献血液的病人,他们存在被感染的危险。

    以刚刚被发现的艾滋病献血者为例,法新社在报道中分析了“脏血”事件的原因。这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之所以在第一次献血时顺利通过检测,是因为他当时正处于病毒感染初期,即医学上所说的“窗口期”,体内病毒数量不多。

    此外,据日本红十字会介绍,日本目前的血液检测程序是,抽出捐献者的部分血液做成样本,然后将50个血液样本进行集体检测。而这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第一次献血前接受检查时,很有可能被抽出的血中刚好不含有病毒。但后来,他的血液接受单独检测时即呈HIV阳性。

    红十字会一名官员说,日本于1999年引入的核酸检测法尽管在筛选血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并非绝对可靠。因此,红十字会呼吁对献血者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查程序,比如将那些利用献血机制检测自己是否携带HIV病毒的人剔出献血者队伍。
, 百拇医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发生过一起受血者“集体中毒”致死事件。大约500名血友病患者因为输入未经高温加热处理的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制品而最终死亡。因此,日本社会对“脏血”事件格外关注。

    研究人员确认48种协助肿瘤细胞扩散的基因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研究人员最近确认,48种基因可能协助肿瘤细胞的扩散。

    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首先绕行身体一周,寻找它们能够侵袭的骨、脑和其他组织,然后再逐渐闯入。研究人员认为,每一过程都需要不同的基因和蛋白。

    他们将一些死于癌症的患者组织样本植入了特殊喂养的实验鼠体内,实验鼠长出了人类细胞组成的肿瘤,其中一些基因过度活跃。记录了这些基因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基因植入实验鼠的正常细胞,看这些经过基因工程修改过的细胞在实验鼠体内是否转移。如果转移,则表明这些基因有助于肿瘤细胞扩散。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确认了这48种基因的名称。
, http://www.100md.com
    镉可能会提高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少量金属镉在实验鼠体内即能起到雌性激素的功能。他们认为,这意味着,这种金属可能会提高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乔治敦大学伦巴迪癌症研究中心的玛丽·马丁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首先除去了实验鼠的卵巢,防止它们体内再产生雌激素。此后,研究人员给部分实验鼠注入了镉,给另一部分注入雌激素雌二酮。4天后,他们发现,注入雌二酮的实验鼠子宫重量增加了38%,令人奇怪的是,注入镉的实验鼠子宫重量也增加了19%,另一部分被同时注入镉及阻止激素发生作用化合物的实验鼠,子宫重量并没有增加。

    此外,注入镉和雌二酮的实验鼠乳腺的组织密度都增加了50%,而且它们的青春期会提前到来。显然,实验鼠对镉作出反应时将其视为一种激素。在人类中,青春期来得早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要高于正常来临的女性,乳腺密度的增加也是乳腺癌的征兆之一。

    实验中,鼠体内的镉含量达到5~10?滋g/kg的话,它们受到的伤害就非常明显,这一数据低于目前医学界一般认为的安全限度。研究人员对少量镉就能对实验鼠产生重大影响感到惊奇,但他们认为,现在预言镉在人体内也会发挥在实验鼠体内那样的作用还为时过早,不过那种危险的确存在。

    镉在色素、电池、合金等物质中很常见,每吸一包烟,吸烟者体内会增加2~4?滋g镉。此前的研究表明,慢性镉中毒会给人体肾脏带来危害,或者引起一些骨骼疾病等。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人每周接触的镉最好不要超过7?滋g/kg体重。, http://www.100md.com(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