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0189358
群星璀璨话新安(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6期
     胡雪岩—儒贾合一的药店经营者

    胡雪岩和他的“胡庆余堂”,近130年来,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陈李济”、重庆“桐君阁”等齐名的老字号中药店。

    胡雪岩,安徽省歙县华阳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胡氏南下杭州,创立“胡庆余堂”,凭着“戒欺”、“真不二价”和“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诚信经营理念,成为江南百姓的“放心药店”。胡氏不但经营货真价实、品种齐全的饮片,还广请名医,遍收药方,并据此配制出大量疗效卓著的丸、散、膏、丹。清光绪年间的《胡庆余堂丸集录》手抄本与20世纪初刊行的《浙江杭州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凝聚了胡氏和“胡庆余堂”的心血,现已列为浙江省三级文物。两部书详细记载胡庆余堂历年制作的400多种中成药配方及加工工艺。其所创制的“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治疗时疫的药品,救过无数平民百姓和西征收复新疆将士的生命。由于提供疗效确切的军需药品,胡氏曾被左宗棠聘为“总管”,成为儒、贾合一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作为“胡庆余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其对中药传统制剂的贡献将彪炳史册。
, http://www.100md.com
    胡氏重药德,即是重医德。他曾亲书“戒欺”横匾,字体端凝,笔力遒劲。此匾的独特处在于向里,面向主人和身边从业人员悬挂。“戒欺”二字的左侧有感人肺腑、摄人心魄的14行小字:“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赝品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以为谋也亦可。”胡氏“戒欺”匾如今已成为中药业界共同的座右铭,“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也已成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医德教育基地。

    “张一帖”—新安医家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说起新安名医“张一帖”,至今黄山市一带老百姓常津津乐道。随年龄层次不同,口中称道的“张一帖”又有了辈份之差。“一帖”者,药症相符常常一帖药而愈病也。传承至今已15代的张氏,以其精湛的医技,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屡获佳效而享誉皖、浙、赣数省。
, 百拇医药
    “张一帖”据传为北宋名医张扩后裔。今可考证之“张一帖”起于明嘉靖年间,自张守仁始,至今有400余年、15代的历史。张守仁(公元1550~1598年),字立仁,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立仁精研《灵》、《素》与仲景之作,勤于实践,复得民间医生秘授,历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终于研制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此药由18味组成,号称“十八罗汉”,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之功,尤其适用于劳力伤寒、肠胃疾患。张氏临证,辨证精,用药灵,往往一剂而直起沉疴,受惠病家遂誉之为“张一帖”。

    清末,“张一帖”传至第十三代,传人为张根桂,字祥森。张祥森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扩大了使用范围。尤为可贵的是,张祥森一改张氏“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其十四代传人为其次女张舜华、婿李济仁,第十五代传人为其外孙张其成、李梢。张舜华、李济仁教授均执教于皖南医学院,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张其成、李梢兄弟均为博士后,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和从事科研。“张一帖”传承历程成为新安医家家族链的典型代表,张氏代有传人长盛不衰也在杏林传为佳话。
, 百拇医药
    结束语—与时俱进在创新中继承“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祖国医学史中的一大奇迹,“新安医学”现象已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著名学者裘沛然、俞慎初、余瀛鳌、赵璞珊、陆肇基、王乐*(陶去掉阝)、吴锦洪、李济仁、程亦诚、许芝泉、林乾良等都对新安医家及其著作作过深入研究,见仁见智,卓识斐然。

    在黄山山麓不足1.3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进入21世纪,“新安”人口总和也不过百余万,何以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产生如此众多的医家和医学著作?笔者以为,一是人才,二是教育,三是经济。这三大要素是“新安医学”兴旺发达的前提、基础和后盾。

    历史上新安地区有多次大的人口迁徙。如南北朝时期唐安史之乱,南宋迁都临安等,都使大批来自中原的士人遁入“新安”这块少兵革战乱的乐土。他们同时带来儒、道、佛、医等多元文化,它们之间又有程度不同的相互渗透,而以儒学居首。尊儒、崇道、礼佛、从医,新安士子或从其一,或兼而二、三,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新老新安人在这片相对稳定的世外桃源里,孕育出在宋、元、明、清时期在全国领先的文化。
, 百拇医药
    先进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古新安郡六县遍布书院、社学,据康熙年间统计资料:书院54所,其中,歙县14所、休宁11所、婺源12所、祁门4所、黟县5所、绩溪8所;社学472所,其中,歙县122所、休宁140所、婺源140所、祁门27所、黟县13所、绩溪30所。“学而优则仕”,历史上新安郡多状元、进士。教育成了医学兴旺发达的基础。“秀才学医,笼里抓鸡”,读书人科举不第学医有之,家贫辍学学医有之,登第为官后兼习医者亦有之。医者仁术,“学而仁则医”已深入新安读书人的潜意识。而学医的途径同样多元,或师承,或私淑,或自学,或家传。其中,家传而至祖传,成为“新安医学”中最有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据统计,新安医家家族链达50多条,记载名医250多人。其中,除郑氏喉科、“张一帖”内科外,还有黄氏妇科、王氏内科、曹氏外科等。他们不但代代传承,还向国内其他地域辐射,成为走出新安的名医,如近代沪上名医王仲奇等。

    文化、教育发达必须以经济为后盾。昌盛达400多年的徽商为包括“新安医学”在内的“徽学”提供了经济保证。上述书院、社学的兴办,无不折射徽商为桑梓兴学慷慨解囊的心迹。“新安医学”的很多著作之所以得以付梓,往往也得益于徽商。兴学助医,成为一代又一代徽商不解的情结。

    历史正翻开崭新的一页,古新安郡已走进新时代。抓住机遇,在创新中继承才能“遵古而不泥古”,在创新中发展方可“变易不居生生不息”。笔者认为,对“新安医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整理、出版上,而要文献整理出版与研究应用并重,要抓住新安前贤闪光的思路和宝贵经验,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补其不足,力求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新安医学”非一门一派医学的特点,坚持前贤的“百花齐放”与勤奋好学的传统,向兄弟省区的地域医学学习,新安医家家族间相互学习,并且借鉴现代医学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科学手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今天为群星璀灿的“新安医学”前辈而自豪,希望明天前辈能为我们在创新中继承而含笑。, 百拇医药(李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