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880
也论“急性虚证” ——致方邦江教授“急性虚证”创新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99期
     欣阅方邦江教授于2019年岁末在《中国中医药报》“岐黄学者学术思想”专栏发表的《急者亦可治其本—论“急性虚证”理论及临床应用》一文,我对他提出的学术观点深表赞同。方教授的文章从历史源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多方面阐述了“急性虚证”在指导中医危急重症中的理论及实践,我认为他首倡的“急性虚证”理论是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学理论的一次重要突破与创新。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药用于治疗急危重症历史悠久,在救治急危重症、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急症是中医学精华之所聚。

    中医学素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治则,方教授在总结借鉴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基于30余载中医临床实践,首次提出了“急则亦可治其本”的学术观念,打破了“急则治其标”的传统学术理论,倡导“急性虚证”理论,这对当今促进中医理论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事实上,在临床急症中,不仅有“急则治其标”,也不乏“急则治其本”的病案范例,尤其是大出血患者如消化道出血运用独参汤、厥脱的休克患者运用参附汤回阳救逆等。近年来危重病患者呈现“急性虚证”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如本属实证的疾病,疾病突变或使用中、西医药物后,即呈现“急性虚证”的虚损或脱证状态,如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 http://www.100md.com
    方教授首倡的“急性虚证”学术理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特点。

    明确了“急性虚证”理论定义

    理论确立的首要标志为明确该理论的定义,方教授将“急性虚证”理论定义明晰、扼要的归纳为突感外感六淫、疫疠、中毒、失血、失液、各种外伤等急性的、严重的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正气迅速耗伤的一种病理状态, 这样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其概念包涵了这样两层意思:①“急性”,清晰的指明了起病的原因是卒感各类严重的致病因素所致,同时也指明了急危重病的虚证表现形式与体质因素或慢性疾病因素导致“虚证”表现形式的不同点,就是体现在这2个字上。②“虚证”,方教授认为危重病各类致病因素导致发病的最终表现就是造成人体气血、津液、阴阳迅速耗损耗散甚至耗竭,正气大虚。这一点是完全符合临床急危重症发展情况的。确立理论定义,就为临床判断“急性虚证”建立了客观标准。

    梳理了“急性虚证”理论历史源流
, 百拇医药
    “急性虚证”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系统提出相关病名,但历代医籍的论述有类似记载。如《景岳全书》中指出“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 方教授精研经典、创新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学术理论,结合中医药治疗临床实践,溯源求本,首倡“急性虚证”理论,这可以说就是中医理论的最好的传承。

    界定了“急性虚证”与“一般虚证”的区别

    “急性虚证”有别于“一般虚证”。“一般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况,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虚证。而“急性虚证”兼具急、危、重的特征,更甚于“一般虚证”。我非常认同这种学术观点,其区别为我们临床运用该理论提供了鉴别方法。

    建立了“急性虚证”的理论框架

    方教授“急性虚证”的理论文章,从历史源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临床实践等诸多方面,初步阐述了在中医危急重症领域内有关“急性虚证”的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至于“急性虚证”,当然也要视临床危急重症的具体情况,把握证候,依证选择临床药物,实者当攻,虚者视其脏腑、阴阳气血之虚的状况遣方用药,加大对临床具体急救病人中不同扶正治法危重病案的收集和整理,相信日久必有大成。
, http://www.100md.com
    创新了“治急者治其本”的治疗危急重症新模式

    对急危重病的治疗,中医历来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鉴于“急性虚证”在急危重症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方教授能够在总结前人对“急性虚证”的相关论述和中医、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打破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首次提出了“急性虚证”的学术理论,并应用于急救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从临床验案来看,方教授能够抓住急危重症的主要矛盾,辨证准确,用药体现了稳、准、狠的特点,对大辛、大热甚至有毒之品临床应用游刃有余,其理论的正确性与临床的有效性亦可见一斑。

    方教授守正创新,创造性提出的“急症多虚”的理论,并革新了传统的治疗危急重症的学术理念,开创了“治急者治其本”的治疗新模式,为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沈宝藩), 百拇医药(国医大师 沈宝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