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632
让中医经典“活”在当下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82期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所以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和是非曲直,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

    从科学研究而言,中医学经典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大抵属于“假说”范畴,我们应该用经典理念开掘科研思路,通过现代科研手段把经典理论中的“假说”变成“真说”,以推动理论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学的两大根本任务,传承的重点是中医药学术中的“精华”;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所谓“创新不离宗”。

    中医学经典集中反映了先人关于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智慧和经验,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厥功甚伟。历史已经推演到新的世纪,人们对于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追求和期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让古老的中医学经典“活”在当下,以福佑人民的健康?笔者不揣浅陋试谈一些感想。

    用经典激活临床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所以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和是非曲直,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当前倡导“读经典,做临床”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用中医经典激活临床的思维,旨在提高临床疗效;二是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的积累,经过提炼升华,旨在拓展经典理论创新,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数千年以前的中医学经典不可能回答和解决我们当前医疗工作中所有的问题和难题,学习经典旨在借鉴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一部《伤寒论》113方、397法,实际是阐释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其以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统率诸病,通过辨阴阳、分寒热、定表里、决虚实,进一步判明病变的性质、部位、邪正态势及其演变规律,其所见者大,所包者广。只要我们详其意趣,识其真要,师其法,不泥其方,则不仅可指导外感病的辨治,而且完全可用于现代各种杂病的论治。

    例如,仲景有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法,国医大师裘沛然常用此方加减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感染,效果甚好;对某些病邪久稽,脾肾阳虚,痰湿阴寒凝聚,咳嗽、气喘并作,裘老取小青龙法合阳和汤法,方中麻黄、白芥子、甘草有平喘、化顽痰、止咳之功;姜炭易干姜,温阳蠲饮;肾不纳气,用熟地填精,鹿角霜温肾壮阳。此方标本兼顾,对肾虚咳喘患者,颇为合拍。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为专治阴疽而设,有温阳散寒、解凝通滞之功。此取《黄帝内经》“阳化气”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义,犹如春温和熙之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