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29360
温病学临床价值不容忽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32期
     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亦可以采用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辨治。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而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即《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从“伤寒有五”的论述来看,古人将外感分为五大类,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即温病是外感的一种。

    古代因医疗条件的限制,消毒灭菌观念不强、生活条件差、劳动易造成外伤、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等原因,容易造成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故临床上热病、温病更常见。如“伤寒有五”的划分中,湿温、热病、温病都具有“温”、“热”的特征,因此对外感疾患“伤寒有五”的分类中,三种都属于温病范畴,就充分说明了古人认识到了温病发病率之高。故从“伤寒有五”的分类可看出,古人认为外感病中,更常见的是温病范畴的外感疾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