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谢庆良美式正脊 > 正文
编号:12306729
谢庆良矫正部位[1].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61kb)。

    2006年4月5日

    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枕骨1 ASAS-向前上偏位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框上缘前额全部,弯曲头部向胸前,颅骨后面紧贴医师胸部,拉力向后、下。枕骨2 PSPS-向后上偏位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拇指分别放两耳前,两手二、三、四、五指放左、右耳后,紧贴后外头部(颞骨),使患者尽量抬头,推力向前、下。枕骨3 AS-RSAS-向前上偏位

    RS-右上侧偏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右、下。枕骨4 AS-LSAS-向前上偏位

    LS-左上侧偏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LS-正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左、下。枕骨5 PS-RSPS-向后上偏位

    RS-右上侧偏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左耳后上,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中间、右下,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

    枕骨6 PS-LSPS-向后上偏位

    LS-左上侧偏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右耳后上,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中间、左下,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7 AS-RS-RAAS-向前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A-右枕骨髁侧块变窄。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右下转头。枕骨8 AS-RS-RPAS-向前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左下转头。枕骨9

    PS- RS-RAPS-向后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A-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窄。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放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枕骨10

    PS-RS-RPPS-向后上偏位

    RS-右上侧偏

    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

    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

    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放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1

    AS-LS-LAAS-向前上偏位

    LS-左上侧偏

    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A-正位线,左枕骨髁侧块变窄。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左下转头。枕骨12

    AS-LS-LPAS-向前上偏位

    LS-左上侧偏

    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P-正位片,左枕骨髁侧块变宽。

    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右下转头。枕骨13

    PS-LS-LA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

    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A-正位线,左枕骨髁侧块变窄。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右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4

    PS-LS-LP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

    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

    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

    LP-正位片,左枕骨髁侧块变宽。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放在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左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

    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环椎1 A-R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1、右侧横突(T)

    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

    2、右侧横突(T)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环椎2 ASRA-向前偏位

    S-向上偏位

    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1、右侧横突(T)1、坐位

    同A-R 1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右侧横突(T)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环椎3 AIRA-向前偏位

    I-向下偏位

    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I-侧位片,环椎向下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的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的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环椎4 A-RA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R-侧向右偏

    A-右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

    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平面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的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对侧(患者左侧)。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环椎5 ASRAA-向前偏位

    S-向上偏位

    R-侧向右偏

    A-右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

    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右(后)、向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6 A1RAA-向前偏位

    I-向下偏位

    R-侧向右偏

    A-右侧向前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

    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右(后)、向上。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状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向上(头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7 A-RP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R-侧向右偏

    P-右侧向后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前)。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状突、横突。2、俯卧位

    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中间、右侧(医师怀侧)。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8 ASRPAS-向前上偏位

    R-侧向右侧

    P-右侧向后旋转AS-正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

    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侧)右侧(医师怀侧),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9 A1RPAI-向前下偏位

    R-侧向右偏

    P-右侧向后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

    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上。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

    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上(头侧)右侧(医师怀侧),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10 A-L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1 ASLA-向前偏位

    S-向上偏位

    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2 AILA-向前偏位

    I-向下偏位

    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I-侧位片,环椎向下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

    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3 A-LA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L-侧向左偏

    A-左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

    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4 ASLAAS-向前上偏位

    L-侧向左偏

    A-左侧向前旋转AS-侧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

    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下。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向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5 AILAAI-向前下偏位

    L-侧向左偏

    A-左侧向前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

    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

    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上。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向上(头侧),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6 A-LP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

    L-侧向左偏

    P-左侧向后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P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头向左偏,左横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7 ASLPAS-向前上偏位

    L-侧向左偏

    P-左侧向后旋转AS-侧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P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下。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8 AILPAI-向前下偏位

    L-侧向左偏

    P-左侧向后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

    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

    P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

    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

    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上。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

    头向左偏,左横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

    矫正部位偏位编码偏位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C2-71

    PRI-LaP-向后偏位

    R-向右旋转

    I-向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

    I-侧位片,两椎体前后平面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侧椎弓板(La)

    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前倾横过脊椎。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对侧)的椎弓板上,,推力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

    2、左侧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同侧)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3、左侧横突(T)3、坐位,固定右肩,头先偏向右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左侧,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触手拇指放左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左手食指近节放左横突上,右稳定手放右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右上。C2-72 PR-La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侧椎弓板(La)

    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前倾横过脊椎。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对侧)的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

    2、左侧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同侧)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3左侧横突(T)3、坐位,固定右肩,头先偏向右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左侧, 不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触手拇指放左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左手食指近节放左横突上,右稳定手放右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右。C2-73 PRS-infP-向后偏位

    R-向右旋转

    S-向右上偏位

    Inf-整个椎体向下偏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

    S-侧位片,两椎体平面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

    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刺突(SP)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略下。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顺时针扭力。2、刺突

    (SP)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顺时针扭力(此法更适合中段颈椎)。C2-74 PR-SPP-向后偏位

    R-向右旋转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刺突(SP)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略下。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不加扭力。2、刺突

    (SP)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不加扭力(此法更适合中段颈椎)。C2-75 PLI-la-infL-向左旋转

    I-向下偏位

    Inf-整个椎体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

    I-侧位片,两椎体前后平面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

    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位。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右椎

    弓板(la)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拇指放左侧椎弓板上以稳定颈椎,右接触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可双手同时用力)。3、右横突(T)3、坐位,固定左肩,头先偏向左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右侧,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右手食指近节放右横突上,左稳定手放左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左上。C2-76

    PLS- infL-向左旋转

    S-向右上偏位

    Inf-整个椎体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

    S-侧位片,两椎体平面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

    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位。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

    (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略下。1、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逆时针扭力。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略下。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逆时针扭力。3、椎弓板(la)3、俯卧位

    3、站患者左侧,略下。3、两拇指分放左右两椎弓板上,两拇指同时用力推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C2-77 PL-laP-向后偏位

    L-向左旋转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

    脊柱侧弯凸向右。1、右椎弓板(la)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不加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拇指放左侧椎弓板上以稳定颈椎,右接触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间、不加扭力。3、右横突(T)3、坐位,固定左肩头先偏向左便于寻找,找到接触点后,头偏向右。3、站患者背后,略右。3、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右手食指近节放右横突上,左稳定手放左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C2-78

    PL-SPP-向后偏位

    L-向左旋转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1、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在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前缘,推力向前、中间。3、右椎弓板(la)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两拇指分放左右两椎弓板上,右拇指推力向前、中间。注:枢椎偏位的诊断要点:

    P-向后偏位,侧位片,与环椎向前(A)偏位相对立。

    R-向右旋转,正位片,右侧横突孔变小,模糊不清。

    L-向左旋转,正位片,左侧横突孔变小,模糊不清。

    S-向上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线与C3椎体线,两线在旋转侧分散,旋转侧有楔形。

    I-向下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线与C3椎体线,两线在旋转侧聚合,非旋转侧(对侧)有楔形。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胸椎1

    PRS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顺时针扭力。(更适合上段胸椎)。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略下。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左侧)、下。胸椎2

    PRI-T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身体前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横突上,右上方手豆状骨放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更适合下段胸椎)。2、左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更适合中、上段胸椎)。胸椎3

    PR-T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身体前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横突上,右上方手豆状骨放在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下段胸椎)。2、左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中、上段胸椎)。3、左横突(T)3、仰卧位

    两臂相抱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稳定手握住抱胸的两肘部,左下方接触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后,左手大鱼际放左横突上,患者呼气末时,借助患者身体的滚动及右手下压的力,推动左横突向前。胸椎4

    PR-SP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胸椎5

    PLS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1、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逆时针扭力。(更适合上胸椎)。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略下。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左侧)、下。胸椎6

    PLI-T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右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略下。1、两手分放脊椎两侧,两手大鱼际分放两横突上,左稳定手起稳定作用,右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2、右横突(T)2、俯卧位2、参照PRI-T、12、参照PRI-T、13、俯卧位3、参照PRI-T、23、参照PRI-T、2胸椎7

    PL-T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1、右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1、两手分放脊椎两侧,两手鱼际分放两横突上,左稳定手起稳定作用,右接触手实施右横突的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下胸椎)。2、右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身体患侧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中、上段胸椎)。3、右横突(T)3、仰卧位、两臂抱胸。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稳定手握住抱胸的两肘部,左下方接触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部,左大鱼际放右横突上,患者呼气末时,借助患者身体滚动及右手下压的力推动右横突向前。胸椎8

    PL-SP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身体与患者呈900。

    1、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

    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L1-41

    PR-SP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发力时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2、棘突(SP)2、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左髋。2、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右侧,食指放左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右侧。3、右方上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缘,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2

    PRS-SP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向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发力时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同时加左手顺时针扭力。2、棘突(SP)2、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左髋。2、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右侧,食指放左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同时加右手的顺时针扭力。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缘,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时加右手的顺时针扭力。L53

    PRI-SP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凸向右。棘突(SP)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右髋。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同时加左手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4

    PR-m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凸向左。1、左侧乳状突(m)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向左。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左侧乳状突(m)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乳状突上,另手握在接触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L1-45

    PRI-m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凸向左。1、左侧乳状突(m)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向左,同时加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左侧乳状突(m)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乳状突上,另手握在接触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同时加左、右接触手的逆时针扭力。L56

    PRS-mP-向后偏位

    R-向右偏位

    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左乳状突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左髋。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左,同时加右手的顺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7

    PL-SP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左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右髋。2、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左侧,食指放右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左上方接触手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左侧,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8

    PLS-SP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豆状骨放棘突左侧,手指超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同时加右手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右髋。2、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棘突左侧,食指放右乳状突上,由患者后部向前(医师侧)拉移,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左侧,右下方稳定手握左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L59

    PLI-SP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棘突(SP)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左髋。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左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同时加右手顺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10

    PL-m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1、右乳状突。(m)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放右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右。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右乳状突。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乳状突上,另手握在接触节手手腕,(上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L1-411

    PLI-m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右乳状突。(m)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放右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右。同时加左手顺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右乳状突。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右乳状上,另手握在接触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同时加加左、右接触手的顺时针扭力。L512

    PLS-mP-向后偏位

    L-向左偏位

    S-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

    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

    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右乳状突。(m)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右髋。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右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右,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矫正方法骶骼关节1

    AS骼骨相对于骶骨,向前上偏位。偏位侧髋骨长度变短。

    闭孔投影小。

    腰前凸弧度变小。

    股骨头升高,下肢短。

    骶骼关节前上、后下缘打开。如右侧AS,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右手固定右肩,固定右骨盆,左接触手豆状骨放在骼后上棘内下缘,顺时针旋转右骼骨向外、下。骶骼关节2

    PI骼骨相对于骶骨,向后下偏位。偏位侧髋骨长度变长。

    闭孔投影大。

    腰前凸弧度增加。

    股骨头下降,下肢长。

    骶骼关节后上、前下缘打开。如右侧PI,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右手固定右肩,固定右骨盆,左接触手豆状骨放在骼后上棘内上缘,逆时针旋转右骼骨向右、下。骶骼关节3

    IN骼骨由外向近骶骨中心线偏位。偏位的髋骨横径增大变宽。

    闭孔基底宽度变小。

    腰前凸弧度变小。

    股骨头升高,下肢短。

    卧位时两脚分叉,远离中心线,行走时头及身体旋转向IN侧。1、拉移:如左侧IN,患者左患侧在上,右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左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接触手四指屈曲状,放在髂后上棘的内缘,使之向远离骶骨中心线方向拉移。2、推移:如左侧IN,患者体位及医师体位,患者左患侧在上,右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左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骼后上棘内缘,使之向远离骶骨中心线推移。骶骼关节4

    EX骼骨由内向外。

    远离骶骨中心线偏位。偏位的髋骨横径缩小变窄。

    闭孔基底宽度增加。

    腰前凸弧度变大。

    股骨头下降,下肢长。

    卧位时两脚相并,行走时头及身体旋转向EX侧。1、拉移:如右侧EX,患者右患侧在下,右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左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接触手放在骼崤偏下(足侧),从患者与床面接触处伸进去,借患者重量从床面向远离床面方向拉移。2、推移:如右侧EX,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右骨盆,右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后,左手放患者侧腰部骼崤,使之向床面近骶骨中心线方向推移。骶骼关节5

    AS IN骼骨向前上偏位。

    骼骨靠近骶骨中心线。1、腰前凸弧度在二者均变小情况下,更加变小。

    2、在AS缩小闭孔对角度,IN减少闭孔基底宽度情况下,闭孔投影更小。

    3、在二者均使股骨头升高情况下,股骨头更升高,下肢长度更短。

    4、在AS使后下缘打开,IN使前下缘打开的情况下,使骶骼关节前缘打开更大。如右侧ASIN,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站位稍向足侧,固定右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髋臼的近骶骨侧、骼后上棘的下方(足侧)或者坐骨粗隆的下方,使之推力向外下,使骼骨向左下旋转。骶骼关节6

    AS EX骼骨向前上偏位。

    骼骨远离骶骨中心线。1、AS减少腰前凸,EX增加腰前凸,结果-依何者为重而定。

    2、AS缩小闭孔对角度,EX增加闭孔基底宽度,结果-闭孔斜角减小,基底增宽。

    3、AS降低股骨头,EX升高股骨头,结果-依何者为重而定。

    4、AS使前上、后下缘打开,EX使后部打开,结果-骶骼关节的后下缘打开更大。如右侧ASEX,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右骨盆,右手固定右肩,左手豆状骨放在右髋臼的近骶骨侧、髋后上棘的下方(足侧)3英寸处,使之推力向内下。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使骼骨向脊椎外侧、身体的体侧旋转。骶骼关节7

    PI EX骼骨向后下偏位。

    骼骨远离骶骨中心线。1、腰前凸孤度二者均增大的情况下,结果-腰前凸更加增大。

    2、在PI增大闭孔对角度,EX增加基底宽度的情况下,结果-闭孔投影更大。

    3、二者均使股骨头下降情况下,股骨头更下降,下肢更短。如右侧PIEX,患者右患侧在上,左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右骨盆,右手固定右肩,左手豆状骨放骼后上棘的下外方,使之推力向内上,同时左手逆时针扭力,旋转骼骨向脊椎侧、头侧。骶骼关节8

    PI I N骼骨向后下偏位。

    骼骨靠近骶骨中心线。1、PI增加腰前凸,IN减少腰前凸,结果-依何者为重而定。

    2、PI增大闭孔对角度(斜角),IN减少闭孔基底宽度,结果闭孔斜角增大,基底变窄。

    3、PI降低股骨头,IN升高股骨头,结果-依何者为重而定。

    4、PI使前下缘、后下缘打开,IN使前缘打开。

    结果-骶骼关节的前下缘打开更大。1、推移:如左侧PI IN,患者左患侧在上,右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左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手豆状骨放骼后上棘的内下缘,使之右手向上、外顺时针推力加扭力。2、拉移:如左侧PI IN,患者左患侧在上,右侧卧位,医师面对患者,固定左骨盆,左手固定左肩,右接触手的屈曲二、三、四、五指放在骼后上棘内下缘,拉力方向向上外,同时右手顺时针扭力。

    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6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