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63422
永远的怀念 纪念祝谌予先生逝世十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71期
     编 者 按

    著名中医学家祝谌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他生前不仅是著名的临床家,也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他为中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将“中西医结合,切记辨证论治”的学术理念贯彻于办学、带徒、著书、办医院的各个教育、临床实践中。

    祝谌予先生为人正直宽厚,一生“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在祝谌予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怀念先生高尚的品质,总结先生为中医事业所作的贡献,重温他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并从中汲取营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尽责、尽力,那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中医现代教育的先行者

    本报记者 常宇

    著名中医学家祝谌予先生师从名门,既是施今墨的高徒,又是他的门婿;既侍诊于施今墨左右,又系统学习过中医典籍和历代名著;既有师带徒的经历,又留学日本系统学习过西医,是名副其实的学贯中西。
, 百拇医药
    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祝谌予对中医的教育有深刻的体会。他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真诚传授给学生和弟子们,使他们入得正门,少走弯路。

    祝谌予名医研究室负责人、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祝谌予的入室弟子薛钜夫接受记者采访时,带我们回顾了祝师从教的经历和为现代中医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办 学

    1956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建立的4所中医学院正式成立,这时初建的北京中医学院急需一个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人来管理教务。1955年祝谌予奉调入京,1956年任第一任教务长。

    当时的中医学院环境很差,师资缺乏,且面临着“拆、散、并”的境况。上任后的祝谌予会同其他领导,从整顿学院秩序,稳定学员情绪开始了工作。

    中医教育的革新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传统中医都是师徒相授,新中国的中医高等学府应如何办?谁也没有答案。所以办好中医高等学府,关乎新中国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关乎千万学子的求学梦想,关乎亿万人民的健康保障。祝谌予接受了施今墨先生的中医革新观点——用科学的眼光编著,用科学的规律教学,用科学的方法治病。
, 百拇医药
    那时中医学院的教师们都是开业的老中医,大多只带过徒弟。祝谌予发现他们所授课程仅为中医四部经典,教学既无大纲,也无教案。在当时卫生部副部长郭子化的支持下,他联合广州、上海、成都三大中医学院的教务长,研究制订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这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改变了当时中医教育的混乱局面,奠定了我国高等中医教学的基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医药教学体系。这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出版的教材,在现在看来也许很普通,但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的“改造中医”气氛下,也坚定了学生们的中医信仰,使中医学术得以传承。

    临床经验丰富的祝谌予教学生重实用。注重对学生循循善诱。一般人认为中医入门难,其阴阳五行理论很难接受。祝谌予讲课总是像讲故事一样从病例讲起,把深奥的中医理论用自己的体会来诠释,学生们不仅爱听,而且实用。

    祝谌予从1956年担任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专职教师起至1975年,分别担任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教务长兼《金匮》教研组组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10期西学中班负责人。这一阶段通过系统的学院教育,使学员按计划、分时段、规范地学习教材,最后进行理论考核,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
, 百拇医药
    1979年,文革后祝谌予把北京市的中医、西医的名家如刘渡舟、屠金城、谢海舟、方和谦等都组织到一起,在中山堂、历史博物馆、政协礼堂等场馆举办“名老中医学术讲座”。讲座的第一讲和最后一讲总是由他担任,历时8年,共讲了100讲。讲座的影响力由北京市扩展到外省市,很多外地的医生也来参加。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不仅为培养人才留下珍贵的教案与论著,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医界名家之间的学术交流。祝谌予用他的智慧,在中医事业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著 书

    著书立说是最能体现和传承医家学术和经验的方式,对后学也影响深远。祝谌予早年跟随施今墨先生抄方侍诊时,就善于总结经验。《祝选施今墨医案》出版时祝谌予年仅25岁。

    《祝选施今墨医案》在编辑原则上,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医传统固有的医案体例,开创了中医医案采用西医病名和西医疾病分类法的先河,施今墨也极其欣赏这种创新。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鲁兆麟曾指出,《施今墨医案》书写很规范,类似今日之标准病历,可为法式。
, 百拇医药
    从此书中,可发现施今墨早在30年代,已开始用西医方法进行鉴别诊断。如“卷四·消化系·食道狭窄”中有“咽下困难,食后即吐,普通名之曰噎膈,食道癌也,服药极难治愈。而有以药物治愈者,乃食道狭窄症。如食道癌,以X线诊断之,最为准确。”在临证制定治法时,施今墨先生也试图用西医理论来指导。如“卷六·血液及物质代谢系”中糖尿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本病,以注射‘因苏林’(胰岛素)较有效,中医则对症疗法而已,每每苦于不能根治。晚近盛倡膵脏器疗法,时贤遂以动物之膵脏,合诸药内,竟能治愈多人,由此可证中、西医界,治法一同,并非相异也”。此种论述体现了祝谌予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发掘对药是祝谌予对施门学术总结提炼的重要贡献。祝谌予发现施今墨先生在诊治糖尿病患者时,使用苍术、元参的频率很高,且先生总会不经意间成双诵方。于是他开始查阅施今墨先生的病历记录,并请教施今墨,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提炼、归类、筛选。通过师徒二人在临床上的不断尝试印证,这些诊病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水平。

, http://www.100md.com     数年后祝谌予共搜集整理了施今墨经常用药对一百多个,辑之成册,名为《施氏药对》。1959年,祝谌予对施老善用的“施氏药对”进行了第二次整理,更名为《施今墨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经验》,药对数量增加到214组,按药物功效分类明确阐述了“两药配伍应用,或起协同作用,或消其副作用,或产生特殊效果”的配伍原则。后吕景山将其整理补充,编辑成书,即广受欢迎的《施今墨药对》。实践证明“施氏对药”经验成为中医界宝贵财富之一,现在“对药”已成为一种被中医界人士遵循并广泛使用的用药方法。

    施今墨晚年医术更加精进多变,身体却每况逾下,祝谌予与翟济生等同门师兄弟又开始整理施今墨医案,按照施老亲撰的以西医系统论病、以中医辨证治疗的独特见解,从施老建国以后近20年的3万多病案中,编选了首尾齐备的212例。在每一个病例里,祝谌予附上他自己的体会,作为案后按语,解释施老用方的中医和西医依据,阐明古方如何应用、方药如何创新、如何采古方之意等。祝谌予对医案精雕细琢,他给能够联系上的全国各地施门同仁每人寄一份初稿,询问他们“你们看能否体现先生学术思想的精髓?还应该再补充什么?”1982年,历时20年、经过祝谌予及同门学人三次共同修编、数易其稿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终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http://www.100md.com
    祝谌予还将自己运用古代名方的经验归纳成册,命名为《古方今用》。书中不仅引述原文,以为佐证,更参合西医病理、生理、药理等知识,详尽论述。以中、西医两套思路,使古老的方剂焕发了新的活力。

    祝谌予先生善于总结,他的各种讲稿包括《金匮要略讲稿》、《中医妇科讲稿》,因为简捷、具体、实用,都备受欢迎。上世纪90年代,已80高龄的祝谌予为出版自己的学术经验集,在病榻上仍亲自审阅,逐段逐句进行批改。《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和《祝谌予经验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汇集了祝谌予一生的经验和心血,深受欢迎。

    带 徒

    从1970年到1999年,祝谌予着力于师承教育。由于常年跟随祝谌予先生抄方、侍诊,熟知祝谌予遣方用药经验,这些师承弟子临床疗效也颇佳,在社会上声名远播。

    多临床、早临床是祝谌予先生对学生弟子们反复强调的理念。作为他的入室弟子,薛钜夫深深地体会到师带徒的好处。在多年侍诊中,点点滴滴的经验通过老师的讲解,逐渐在他的脑子里融会贯通。祝谌予带教学生时非常善于把深奥枯燥的医理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讲出来,让人茅塞顿开。更难得的是老师会对徒弟开的处方进行修改,讲解其中的道理,并观察疗效,这让薛钜夫受益无穷。
, 百拇医药
    祝谌予对学生弟子们还反复强调:学医要先学做人,主张“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他用自己严谨的作风、高尚的医德,教育并影响着学生们,这种影响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深远。

    办医院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县城交通极不方便,农民进城看病很困难。

    身为中国农工党的祝谌予非常想解决农民的这一难题,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名医专家的医疗服务。当时家住顺义的弟子薛钜夫跟祝谌予讲:“我愿意做这件事”。

    1986年8月,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前身——中西医专家门诊部在顺义衙门村挂牌,这是全国第一家民办中西医专家门诊部,开业之初共请了祝谌予、刘渡舟、赵绍琴、董德懋、李介鸣五位老中医。当时的分管各级领导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道及朋友们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 http://www.100md.com
    8月2号晚上,开业前两个礼拜,祝谌予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协和医院做手术。大家都劝祝谌予不要参加开业仪式了,祝谌予说:“怎么能不参加呢?人是我帮着请来的,到最后开业我都没有来,这怎么能行呢?”刀口还未长好,72岁高龄的老先生捂着肚子来到了开业典礼现场。

    因为5个专家分住在北京不同的城区,必须解决接送他们的问题,可门诊部没有钱买车,只能找朋友东借西借。没有自己的食堂,就和当时的生产大队共用一个食堂。祝谌予安慰薛钜夫说:“我们来你这儿是支持农村医疗、支持你做事情的,不是来吃饭的,不必讲究。”十几年间共有30多位赫赫有名的老中医曾在这个京郊小医院出诊。

    在那个年代建设一所民营医院,遇到了所有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困难。困难时,祝谌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薛,有什么问题?我帮你。”

    从1986年开业的第一天,一直到1999年8月老先生去世,祝谌予把13年的诊费全部无偿捐给了这个医院。
, 百拇医药
    1998年8月,在医院成立12周年纪念会上,84岁高龄的祝谌予无比欣慰:“我现在放心了,但你们还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来锻炼自己,有一天国医院的病人都来找你们这些年轻大夫,那咱们这个医院就能够延续下去了!”

    而今,祝谌予先生更应该放心了,因为学生弟子们都已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成为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坚,有的成为各医院的医疗骨干,有的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的专家,还因为施门祝学不仅很好地传承下来,而且代有发展,更因为中医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中医药事业正在走向繁荣。

    父亲教我认真看病 老实做人

    □ 祝肇刚

    父亲离开我们10年了。他那为人正直、做事认真的态度、诊病用药的特点,一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引领着我们按照父亲的风格为患者服务。父亲一直活在我们和患者心中。
, http://www.100md.com
    父亲为人和蔼,很少要求我们做什么,教我们学医时也是循循善诱。记得我刚决定学习中医时,父亲对我说:你想好了,当了医生就没有休息时间了。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深刻认识,以后看到父亲,下班前脚进门,病人后脚就跟进门了;去外地开会,火车上看一路病,开会间隙也是看病;父亲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还给病人看病;政协开会,宾馆房间成了门诊。父亲放开挂号,一上午看一百多人,看完病人食堂都关门了。现在当我们也成为医生,我深深体会到没有休息时间的感觉,也更理解父亲。

    有时晚上在家看完病人后,父亲已经很累了。但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父亲会讲一讲白天在协和医院看的特殊病例。一次讲了用“过敏煎”的病例:一个病人咳嗽,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后来病人拿来体检表,显示“嗜酸细胞偏高”。父亲就在治疗咳嗽的方子上加了“过敏煎”,服用后效果奇好。以后有的学生一见“嗜酸细胞偏高”就用“过敏煎”,效果却并不好。父亲告诫我们:一定要结合临床辨证,不能套用所谓“特效方”。

    二十年前我曾经一心想当“名医”。父亲知道后,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节选):
, http://www.100md.com
    刚儿,来信接到,读后确想同你谈谈。

    我为什么学医你很清楚,就是因为你奶奶患病,深感求医之难,我很痛苦,故想学医。我从来没想过要成名成家,只求解决病人疾苦,因此我学医是很艰苦的,从来没有11点以前睡过觉。

    后来成立联合诊所,我同李介鸣的病人独多,说明我套用你外公的方剂有了成效,这是因我好问好学,得你外公的东西多。七七事变到天津自行开业,先是坐冷板凳,后来病人渐多我又感知识不足,才又去学西医,这是我一大转变。从日本回国后又是自行开业,这时中西医结合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后来去云南是为了吃饭养家,而后回京任教仍不离临床,整个经历我没想要成名,也没想过超(过)你外公,几十年的艰苦历程才有今天,我没想成名,现在(却)成了名。“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才是我有今日的成就根源。所以我不赞成你想要成名的想法。实际你比我知道的多,你会看耳朵看手,我不会,针灸按摩我不行你行,只是临床经验不如我多,你才临床多少年。但你单纯想成名,放弃业务钻研,想成名也成不了。你的长处是能吃苦耐劳、好读书,你的缺点是想成名。你对你自己的认识还不够,一定要“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哪!我希望你要踏实。……
, 百拇医药
    父亲的肺腑之言,振聋发聩,时时响在耳边。从此我不再想做名医,用心钻研业务,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用平凡积累伟大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

    祝谌予早年拜施今墨先生为师,后又东渡日本学习西医。深受施今墨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把老师提出的“中医改进之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他途”的学术思想,成为终身实践并为之奋力的目标。他主编的《祝选施今墨医案》等书著和文章中,都留下了禀承施今墨的思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求索与不断奋斗的印记。

    祝谌予在临床中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他从无门户之见,凡遇有效之方药及独特的见解,都会推敲揣摩,验之临床,融各家学说于一体,参以己见,使之更臻于完备。这是他能够成为杏林典范、医学大师的关键所在。祝谌予在《中级医刊》连载的“古方之今用”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他平时教导学生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扬长避短。
, http://www.100md.com
    他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如对胃肠病的治疗就是在宏观辨证使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及中药药理微观辨病用药。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即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促胃黏膜增生的活血化瘀药及药理研究证实能抑制幽门螺旋菌的药物。对于妇科月经不调,则根据月经生理周期特点,前半周期用补肾养血法以促进卵泡成熟,月经后半周期采取疏肝活血以期月事按时而至。祝老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在传统辨治的基础上,配合药理研究证实有降糖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连等提高疗效,并首先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糖尿病,创立了益气养阴活血方,提出及早应用活血化瘀药以“防患于未然”。

    祝谌予还为协和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和建设呕心沥血,建立中医科规章制度,筹备中医科病房,完善实验室工作,使中医科在综合性西医医院有了一定地位,具备了从事医、教、研工作的基本条件,为今天能够成为北京市示范中医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祝谌予毕生用平凡积累伟大,用勤奋矗立丰碑,用赤诚创造感动,用智慧成就奇迹。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用老师的精神勉励后学,用老师的医德教育晚辈,用老师的医术造福患者。
, 百拇医药
    传承施氏对药第一人

    □ 吕景山 山西中医学院

    施今墨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他医德高尚,医术超群,深受广大民众爱戴,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老临证遣药处方,常常双药并处,有起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对药。这些对药实际是经方、名方、小方的精华所在。祝谌予教授在系统、全面地继承了施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对药”颇有研究。

    1959年,祝谌予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期间,笔者正好在那里上学。他带我们一帮学生到京西矿务区医院,详尽讲述了“施氏对药”百余对。1961年笔者毕业实习时,经祝老引见,侍诊于施今墨先生。在施老的指导下,又增辑百余对,经二老过目、审正,定名为《施今墨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颇受广大同道厚爱,屡经翻印传抄,广为流传。

    笔者遵照老师们的教导,不断积累经验,收集资料,于1978年开始撰写“施氏对药”,经祝谌予、李介鸣老师审阅、指正,定名为《施金墨对药临床经验集》,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藏对药370对,按药物的功能与主治,分为24类。发行以后,受到广大读者、专家的赞誉,认为对于后学者来说,此书可作为沟通中药和方剂的桥梁。

    1996年该书改版为《施今墨对药》,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0余年间,先后发行10余万册,被誉为“军医版的品牌图书”。现在,日本、韩国将书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发行,台湾也出版了繁体字版本。回想起来,笔者是在祝谌予先生的启发下,在他的基础上,最后成稿《施今墨对药》。祝谌予先生是传承施氏对药第一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