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pdf资料16 > 正文
编号:11807748
短Q-T间期与继发性短Q-T间期综合征.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480kb)。

    短Q一 丁间期与继发性短Q一 丁间期

    综合征 氰 普端砂、 一 赢赢赫 、、 、 一 、 、杂 、、一 、、、赢、 、 、 ~硫、、 、 哪、 、、 _ 、 、二 势、 、、 麟

    【 中图分类号】R54o.4+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02 一 1 的4 (2 005 冲 2 一1 5 1 刁5

    近10余年来, 短Q 一间期受到心血管领域的

    关注。国外由AI笋等1 1 五 于1993年首次报道, 对6

    6 9 3 例连续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研究随访2 年发现,Q 一 Tc( e orre ct edQ 一 T , 校正的Q 一) 间期< 4 仪 j lns者

    碎死的危险较Q ee T c 间期正常( 4 0 0 一 440 In8) 者增加

    两倍。国内最早由傅勇等冈 于1994年报道, 一例无

    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21岁女性患者, 心电图检查发

    现短Q 一 Tc间期( 0. 2 7 5 ) , 1 年余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

    速和心室颤动, 经维拉帕米治疗后恢复和维持窦性

    心律, 当时未作进一步深人研究。此后, 虽然有较多

    特发性短Q 一 T 间 期综合征(S Q 仆) 的 报道, 但Q 一 Tc间

    期究竟短至多少才会有临床意义, 至今仍是一个尚

    待解决的难题131 。同时, 继发性短Q 一 T间期和继发性

    短Q 一 T 间期综合征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 Q 一 Tc间期的测量方法

    Q 一 Tc间期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有10余种14] , 但目

    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4 种:

    1 . B aze tt 公式

    Q 一 Tc二 Q 一1 ( R 一 R ) ” 2

    该方法由B az ett于1920年提出, 也是目前最常

    用的方法141 。优点是沿用历史悠久, 计算方便。其缺

    点为易受心率影响, 尤其在心率过慢( 镬40次/ m i n)

    或过快( 〕1 20次/ 而n)时, 可产生偏差。心率过快

    时Q 一 Tc间期过度增大, 反之Q 一 Tc间期过度减小。

    2 . F r a m in gh am公式 由于计算公式通过直线

    回归分析所得, 又称Q 一 T 线性公式。

    Q se T 以 Q 一动= Q es T + 0 . 1 5 4 [ 1 一 ( R 一 R ) ]

    该法由美国F rallli n gham研究中心于19 92年提

    出,在心率为60一 1 00次/ 而n 时比 较正确, < 60次/

    m in或> 1 00次/ 而n 时易发生偏差1 闭。谢振武等门 于

    作者单位: 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

    E一 口画1 : l u d l l a nl 9 41 @s i l l a . c o 刃 口

    199 9 年提出的中国人适用的公式为:

    Q ee T 比 = Q 一 T+0 . 2 1 6 2 1 1 一 ( R 一 R ) ]

    3 . Frid e ri c i a 公式

    Q 一 Tc( Q 一 T ‘ ) 二 Q 一 T I ( R 一 R ) ’ ‘ 3

    该法由F ri dericia等于1920年提出,适用于儿

    童至老年人, 在心率较慢时较为正确, 在心率较快时

    易发生偏差100

    4 . 列线图公式( nom o gr a n l fo rmu l a ) :

    Q 一 Tc( Q 一 T ‘ ) 二 Q 一+ 校正数

    该法由K 哟al ai n on等闭 于1994年提出, 作者称

    其为目 前最为正确的计算Q 一 Tc方法, 但尚有争议。

    因Q 一 T 间期的长短除了与心率相关外,尚与年龄、性别、 体位、 呼吸、 昼夜节律、 季节、 自主神经张力、 电

    解质水平和心内外疾病、 酸碱平衡失调、 药物、 遗传

    基因等相关P--I气

    在测量和计算Q 一 间期时, 应注意以下方法:

    ①宜在n 、 v s 、 v 。 等Q R s 电压较高的导联进行, ②至

    少取3 一 5 个心动周期计算Q 一间期平均值, ③以

    Q R S 波群起点在有q 波的导联测量较准确, ④T 波

    的终点以T波后肢的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叉点确

    定, ⑤在心电图机自动分析后, 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务

    人员重新核对, 以减少误差1 翔。

    二、 短Q 一 T间期及短Q 一 Tc间期的推荐标准

    在以 往确定Q 一间期和Q 一 Tc间期的正常范围

    时, 多注重其上限( 一般认为心率在60一 1 00次/ m in

    时, Q 一 T 间期正常范围为3 20一 科。 m s , Q 一 Tc> 440 m s

    为异常) , 而较少研究其下限。1 9 92年, R au ta nh州u

    等11 ’ 通过对143 79例健康人Q 一 T 间期的分析, 提出

    Q 一 T 间 期的预测值Q 一 介二 656/ ( 1 + 心率1100), 而

    短Q 一 T 间期为< Q 一 T p x 88%。 该标准至今已 被国内

    外多数学者所接受。但短Q 一 Tc间期的标准众说纷

    纭, 其正常范围下限在以往较少有人注意。 部分学者

    提出的标准也互有差异卜 ’ 1 一 1 叹表1), 但一般男性较

    1 81

    万方数据短, 女性较长。 鉴于近年已报道的特发性短Q 一 T 间 期

    综合征病例的Q 一 Tc间期大多< 320ms , 而无一例>

    3 4 0 m , [16- 1 刀 , 故A n ttone n 等llN 提出非常短Q 一 间期

    为< 32o lnS, 短Q 一 Tc间期为< 3 4 o n l s o

    裹IQ - Tc间期的正常范围下限

    作者及报道时间

    C 山书 少 er等, 2 仪 场

    Pfet 血r 等, 2 的5

    玩卿h k i n 等, 1 9 5 6

    吴杰等, 2 001

    谢振武等, 1 9 9 9

    鲁端等, 1 9 87

    例数

    1 201 2

    32 7 7

    60 叹】

    53 侧)

    43 2 2

    1 oo

    Q es TC间期下限1 。

    3 3 5~3 46

    345.8

    3 3() ~3 5 1

    3 5 5~3 7 8

    342~3 5 0

    345~3 印

    三、 短Q 一 T间期及短Q ee T c 间期的流行病学

    1 . 短Q 一 T 间期 R antah哟u 等1111 在提出短Q --T

    间期的标准为< Q 一 介x 88%的同时,发现健康人

    群中短Q 一间期发生率为2. 5 %( 3 60/ 143 79) 。

    赵东晖等11 呱道, 5 47例健康中国人用Q se TP法检出

    短Q 一 T 间期16例( 2. 92%) 。 但R an tah叫u 等和赵东

    晖等均未进行随访和分析短Q 一间期者的心律失

    常发生率、 心脏性或非心脏性死亡率与Q 一间期正

    常者有无差异。 唯可见短Q 一间期在健康人群中的

    发生率约为2. 5 %一 2. 92%。

    2 . 短Q 一 间期 R ei ni g 等阎报道,随机选择

    1 9 8 8 至2 0( ) 4年间1 064 3 2 例病人连续的4791 2 0

    份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M arqu et te

    M A C 一 5 ( x 刃型心电图机自动分析报告Q 一 Tc< 3 00m s

    者有2 巧份心电图( 0. 0( 抖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80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