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70822
引火归源含义有二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18期
     引火归源不应仅限于阴寒内盛所致的格阳、戴阳,还应包括肾水不足、虚火上亢

    引火归源,又名引火归元,顾名思义,即引离源浮越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自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引火归源以后,不少医家将这一概念用于解释人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但时至今日,引火归源的实质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因此笔者结合历代诸家的有关论述,探析如下。

    引火归源始于仲景

    引火归源最早运用者应首推张仲景,仲景虽未确立这一概念,但其用于治疗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实际上是引火归源的起源。唐·王冰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时指出:“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提出以热治热,顺其假象而治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素问》热因热用反治法的延伸,对明清医家引火归源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明代以后,随着命门学说的深入,医家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相继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其中以张景岳的贡献最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