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更多 > 乌梅丸资料 > 正文
编号:11744149
论厥阴病与乌梅丸证.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215kb)。

    作者简介:刘法洲 ,男 ,1945年 11 月生;执业医师;研究方向: 《伤寒杂病论》研究。

    学 术 探 讨

    论厥阴病与乌梅丸证

    刘法洲

    (中国文化研究会, 北京10081)

    摘 要: 依据《伤寒论》厥阴篇条文现状研究厥阴病 , 见解各异 , 歧义百出。赵刻宋版《伤寒论》

    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标题之下 , 有“厥利呕哕附”5 个小字。据此 , 钱超尘考证说: “对于

    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 , 合之则两伤 , 分开则两利。”李心机亦同意此说。胡希恕说:“厥利呕哕病 , 按

    其内容 , 非专论厥阴病而另有深意。”为此 , 作者提出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 , 乃肝家郁导致的上热下寒

    证 , 其来也骤。对“乌梅丸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者”之说予以肯定 , 且进一步指出 , 乌梅丸证 , 可

    得于“伤寒”, 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 , 亦由肝家郁使然 , 其来也渐。

    关 键 词: 厥阴病; 肝家郁 ; 乌梅丸 ; 金匮玉函经宋本; 宋本伤寒论厥利呕哕附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668 (2001) 0420006205

    《伤寒论》厥阴篇 ,自近人陆渊雷先生倡“伤寒厥

    阴篇竟是千古疑案”云云 ,附和者众。但也有人说:

    “对厥阴病认识方法端正了 ,就根本不存在‘千古疑

    案’的问题。”[1 ]

    讲的有道理。问题在于 ,怎样认识

    才算端正 ?

    1 关于厥阴病的认识

    著名伤寒学家李克绍先生的高足李心机教授

    说: “研究《伤寒论》 ,依据就是《伤寒论》原文。因此 ,版本研究就成为《伤寒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版

    本学研究认为 ,今存世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

    仅数部。这就是说近 300 年来 ,真正目睹过赵开美

    翻刻的宋本《伤寒论》者绝少 ,至于对它进行研究者 ,也就更少了。注家们注释、诠解《伤寒论》 ,多是依据

    不同于宋本版本系统(或对宋本经过删节改写)的成

    无己《注解伤寒论》 (近世多是依据重庆《新辑宋本伤

    寒论》 ) 。而对厥阴病篇的种种议论和理解 ,也都是

    以成注本或《新辑宋本伤寒论》的格局为依据 ,恰恰

    是这两种版本 ,缺少了对理解厥阴病篇至关重要的

    一行 5 个小字。”又说: “1988 年由刘渡舟、钱超尘二

    位先生主持校注的《伤寒论》 ,是以北京图书馆藏赵

    开美原刻本《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为底本而校注

    的。由此 ,更多的人才有可能了解赵开美翻刻的宋

    版《伤寒论》的真正体貌 ……赵刻宋版《伤寒论》卷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标题之下 ,有‘厥利呕哕

    附’ 5 个小字。这 5 个小字对研究厥阴病篇有重要

    意义。《新辑宋本伤寒论》、上海中医学院校注的《伤

    寒论》 (1976 年 7 月出版) ,均无此 5 个小字。”[2 ]

    而

    上海中医学院校注的《伤寒论》于 1983 年再版时 ,仍

    无此 5 个小字。以致引发了《伤寒论》学术界至今尚

    未平息的关于厥阴病篇的纷争。

    从对比观察中可以发现 ,如果宋本《厥利呕哕》

    篇不附入“厥阴篇” ,那么它在三阴篇的位置及它的

    前后相邻的篇目都是与《玉函》相同的。这就证明 ,宋本《厥利呕哕》篇确实是曾独立成篇而后来附入

    “厥阴篇”的[3 ]。那么 ,是何人 ,又为什么附入厥阴

    篇呢 ? 钱超尘先生认为是“隋人所为”。原因在于

    “厥阴篇的条数太少 ,仅仅四条 ,不能与前面几篇在

    条数上构成平衡格局。” [3 ]

    有学者指出:隋人认为不易拆分 ,于是只好将两

    篇合并 ,这或许是合二为一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 ,就厥阴病篇原文现状来研究厥阴病的实质等问题 ,显然仍是必要的 ,而许多医家也是这样做的。然而 ,这位学者在同一篇文章中早已明言:遗憾的是 , 《金

    匮玉函经》在清人陈士杰校刻发行之前 ,能看到其书

    的人已极少 ,故而厥利呕哕病篇附入厥阴病篇的事

    实 ,注家较少注意到 ,于是大多就原文现状论厥阴

    病 ,歧义百出 ,见解各异 ,则是必然的了[4 ]。

    试问:就厥阴病篇原文现状来研究厥阴病 ,既然

    · 6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年 12 月第 24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Dec. 2001 , Vol . 24 , No. 4“歧义百出 ,见解各异”,那么“就原文现状论厥阴病”

    的“必要”性究竟何在 ? 再者 , “隋人认为不易拆分” ,今人能否拆分 ?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问题在于 ,从

    刘渡舟、钱超尘二位先生校注的《伤寒论》出版至今 ,已经十年有余。就是说 ,在这十余年间 ,已有数千人

    读到了赵刻宋本《伤寒论》的真本。笔者寡闻 ,国内

    伤寒学术界言及此问题的学者寥寥无几。俗云:常

    人安于固俗 ,学者溺于所闻。那么 ,伤寒学术界都在

    忙活什么 ? 能拆分而不拆分 ,结果呢 ? 20 世纪是

    “歧义百出” ,21 世纪就该“歧义千出”、“歧义万出”

    吗 ! 坦言之 ,果真如此 ,我们将愧对后人。

    清·莫枚士云: “厥阴独少 ,非略也。他经之兼太

    阳者 ,例不得入于他经 ,而厥阴之兼他经 ,而已分入

    各部者 ,例不得入于厥阴 ,则第纪其经证及解时愈候

    而已。其自诸四逆以下 ,古另为一篇 , 《玉函》题曰

    ‘平呕哕厥利脉证并治’。成本误并之 ,或据成本而

    犹以为少 ,不得其故 ,乃曰此仲景未成之书也 ,否则

    曰此王叔和之所乱。” [5 ]

    分析得很透辟。由此可

    知 ,在清朝时 ,就已有人认为“平呕哕烦利脉证并治”

    单独成篇是正确的。再者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

    生说: “辨厥利呕哕病 ,按其内容 ,表里阴阳具备 ,亦

    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 ,而非专论厥阴病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 ,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 ,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 ,且无证治 ,以为即是厥阴病

    续文 ,仍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 ,故《金匮玉

    函经》仍按原文命题 ,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

    经》在元代时已少流传 ,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病

    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 ,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 ,仲景此篇另有深意 ,约言之有三点:一、胃为水

    谷之海 ,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 ,胃气衰则死。凡病

    之治必须重视胃气 ,因取此与胃有关的四种常见病 ,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 ,为三阴三阳诸篇做

    一总结。二、正告医家 ,表里阴阳赅括万病 ,伤寒杂

    病大法无殊 ,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

    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

    方 ,适证用之亦治杂病 ,自可明了。三、此外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条 ,虽论治厥 ,但证属厥阴 ,又不无暗

    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6 ]。这里 ,胡老先生认

    为将“厥利呕哕”附入“厥阴篇”是叔和手笔。姑不论

    二种说法的是与非 ,仅就“厥阴病”与“厥利呕哕”的

    关系及“厥利呕哕篇”的内容实质看 ,问题不是已经

    很清楚了吗 ?“辨厥利呕哕病”非专论厥阴病甚明 ,仲景此篇另有深意 ,不可等闲视之。

    前已述及 ,乌梅丸乃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

    范。原因何在 ? 传统说法 ,乌梅丸乃厥阴病之主方 ,所以一提厥阴病 ,便会想到乌梅丸 ,犹如一提少阳

    病 ,就会想到小柴胡汤。其实 ,二者之间 ,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