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9075
多掌握心理卫生知识 减少心理行为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81期
     每个学生都会“心有千千结”,当遇到心理困惑和人际关系紧张时,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到底在哪里?最近,大庆市专家完成了一项“19836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调查结果提示,对心理卫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将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受到长期影响。

    现代社会,校园内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已上升为社会性焦点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然也被列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大、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占20%~25%。国家七部委曾联合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要达到50%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降至12%以下。

    前不久,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对本市近2万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13~18岁的学生正是身心多方面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所受的心理困扰也最多。这其中,大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高,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及阅历逐年增加,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远大于高中生、初中生,因而比较容易走出心理误区。调查表明,在与父母交流时,学生获得的心理卫生知识仅占11.3%,这一数字说明孩子与家长的心理沟通很少,后者更为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名次,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发现,96.5%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同学间的学习竞争引发的摩擦和矛盾,如对老师教学方式不认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此,有必要在心理卫生教育中进行人际关系技巧指导,特别是教师在授业、解惑、传播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个性、观念、行为的发展,采取更为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方法和模式,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健康、和谐、牢固。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当发生心理困惑时,找朋友倾诉、自我反思、通过相关书籍自行减压的学生占全部受调查者的80.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卫生知识的薄弱和欠缺,往往对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防御机制不正确,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专家指出,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十分必要,这直接关系青少年的素质成长和身心健康。因此,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特别是心理咨询机构,更要扩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将心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 吕文富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