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1231
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靠中医优势提升中医院核心竞争力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33期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经过多年的建设,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间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分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五间三甲医院,三个分门诊和一个药材加工厂的现代化、集团式中医院。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落户该院。2006年门诊量已突破400多万人次,住院病人40000多人次,是全国年门诊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院之一。现有病床1700多张,医疗设备总值达5亿多元。

    一、专科建设成效显著凸显综合实力

    经过几年的建设,广东省中医院重点专科在医疗水平、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教学及网络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专科在全国学术领域内影响力不断提高。

    1.重点专科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该院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中心和基地15个,省局级重点专科8个,专科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 百拇医药
    脑病重点专科。是全国中医内科脑病重点学科,该专科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拥有老年脑病研究所和脑病实验室。专科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针灸科、急诊科等多学科有效整合,以中风病、帕金森病、痴呆为主攻方向,治疗脑出血、帕金森病、癫痫、颅底肿瘤、脑梗死、脑血管瘤等疾病,专科水平由宏观向显微及纵深发展,并承担“九五”、“十五”国家攻关课题。

    心血管重点专科。该专科为全国中医内科心血管重点学科,成立了广东加州心脏疾病防治研究中心,设有2个心脏外科病区和4个心脏内科病区,共有床位200多张,以冠心病、心衰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各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形成了从门急诊至病房,从抢救至康复、内外科配合、中西医结合一条龙服务。

    皮肤病重点专科。现为全国中医外科皮肤病重点学科,专科以红斑狼疮、湿疹为主攻方向,突出中医特色疗法,年门诊量达10多万人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天疱疮、红皮病、硬皮病等疑难、急危重症,取得较好疗效。性病方面,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明显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脱发病方面,在全秃、普秃、脂溢性脱发等难治性毛发病中医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 百拇医药
    乳腺重点专病。为全国中医乳腺病重点专病,专科以乳腺癌、乳腺增生症为主攻方向,研制专科制剂消癖1~6号系列中药制剂,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全年专科门诊量6万人次。

    肾病重点专科。专科由肾内科和肾外科组成,现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等疑难病症采用中医为主、中西结合手段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专科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科年门诊量10多万人次,收治病人数1600多人次。肾外科以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为突破口,并引进国内长江学者陈忠华教授作为器官移植中心的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广东省中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妇科重点专科。为全国中医妇科重点专科和国家教育部“211重点学科”,专科围绕不孕症及围绝经的主攻方向进行研究。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充分发挥提高疗效的优势以及防治复发的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上处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应用名中医系列胶囊开展“提高高龄不孕妇女卵巢储备机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妊娠率;联合促排卵方案或辅助生育技术,为高龄不孕患者提供一条新途径。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骨质疏松的研究方面,专科率先提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身心并治”的整体治疗优化方案,首创“情志治疗模式”。研制出10多种专科中药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全年门诊量16万人次,收治病人数2300人次。
, http://www.100md.com
    脊柱重点专科。为全国中医脊柱重点专科。拥有省内中医界唯一的生物力学实验室,专科以颈椎病、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攻方向,开设颈椎病、腰腿痛和疼痛专科门诊,中医特色浓厚,擅长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柱疑难疾病,通过“内调脏腑经络,外调局部气血”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专科术式不断改进,开展各种颈胸腰椎前后路手术、腰椎微创手术等国内外最先进的高难、复杂手术,开展围手术期的中医综合治疗,使临床疗效更显著,年门诊量达1.2万人,住院人数近1600人。

    急诊临床基地。为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以中风和外感高热症作为突破口,从临床到基础,从整体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开展高层次、系统性研究。开展相关急症的证候及辨证治疗规律的研究,逐步制定研究范围内的急症证候诊疗标准。开通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5条绿色通道。采用中医综合方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多系统、多层次地开展综合研究,以确定中医急救定位靶点,突出中医急救优势,专科急救水平在全国处先进水平。
, http://www.100md.com
    消化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坚持以“慢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急性消化道出血”三大主攻方向为学科建设核心,依靠学科特色,力争做全国中医消化学科龙头。

    呼吸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学术为纽带,将二沙急诊(呼吸急症)、芳村ICU(呼吸重症)、内三和内十(呼吸常见病与疑难病)及胸外科(大院胸外科)等各科室联合,围绕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慢性咳嗽的中医药治疗主攻方向持续并深入研究,具备牵头制订本学科领域有关规范和标准的实力。

    肿瘤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为主攻方向。具体攻关病种有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头颈部肿瘤。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肿瘤临床疗效”为肿瘤专科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

    耳鼻咽喉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鼻咽癌、慢性喉炎、鼻窦炎为主攻方向,在临床路径、临床疗效、诊疗规范、疗效评价等方面优势明显,专科整体综合实力及学术水平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肝病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开展中医特色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统一的中医肝病临床与研究工作,围绕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主攻方向进行相关临床与科研工作。围绕主攻方向发挥中医优势,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针灸治疗脑病(脑梗死、抑郁症)和痛症(颈椎病、痛风性关节炎)为切入点,不断拓宽医疗和研究领域,扩大服务体量,逐步学术影响力扩大。

    中医胸痹(冠心病)专科。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冠心病诊疗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能力强,学术水平有较高影响力。以探讨冠心病的证候规律,建立形成冠心病规范化治疗指南,通过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建立冠心病证侯诊断标准为发展目标。

    2.专科科研硕果累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 百拇医药
    “十五”期间,该院获得国家级课题25项;省部级课题118项;2006年在“十五”头一年该院就获各级课题15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58项。上述课题有93.5%由重点专科承担;“十五”期间,该院获科技成果奖励省部级23项、厅局级44项;2006年新获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省部级6项,厅局级10项;重点专科占获奖总数的96%。2007年共发表文章943篇,86%为重点专科发表,其中有2篇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专著共出版13部。

    3.专科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学术团体中任副组委以上的数额不断增加。该院启动的名老中医师带徒工程不断推进,重点专科共有97人参加了拜师,初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中医药功底扎实、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重点专科积极引进专科人才。医院聘请了陈可冀院士与王永炎院士分别担任心脏中心与脑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脑病中心同时还聘请了凌锋教授、李铁林教授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专家担任学术指导。这些专科人才的引进,给重点专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在专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专科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合理的运行机制

    在医院建设现代中医院典范精神的指导下,重点专科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为加强学科管理,医院成立了“广东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领导小组”,并在医院ABC三级科室管理办法中,将重点专科建设列为重要评定内容。对院内专科实行分级管理,先后出台了《重点学科评价标准》、《专科专症管理条例》、《关于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的有关规定》等文件,明确了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思路、基本建设方法和考核方法。

    为促进专科的发展,在重点专科如脑病中心、心脏中心以及肾病中心等首先创立了中西结合、内外结合的现代中医临床学科的建设模式。专科不同科室的交叉融合碰撞,对促进专科整体的发展以及学术思想的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发展中坚持中医特色,靠中医优势发展中医院

, http://www.100md.com     1.正确认识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中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中医药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优势的形成,是现代中医院承载的历史使命,是现代中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形成中医药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临床人才,为中医特色的发挥提供人才保证

    该院从1993年开始规划“育人工程”,把人才工程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提高整体队伍的基本素质,二是培养能够独立挑起担子的业务骨干,三是培养大师级的人才。在人才整体素质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

    3.创新中医师承学习模式,在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

    为了实施“造就名医”发展战略,排除地域障碍、门户之争,该院开拓性地大胆探索中医师承新模式,形成“跨越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定期交流、分享经验”,“声像记载,永久流传”等中医师承新模式。师承工作的成效促进发挥中医特色氛围的形成,高徒成为发挥中医特色的主力军,促进中医特色专科更趋成熟,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示范平台。
, 百拇医药
    4.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形成保驾护航

    强化中医特色机制。为了强化中医特色,该院连续把1999年定为“中医年”,2000年定为“中医提高年”,2001年定为“中医巩固提高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中医特色与形成中医优势的意见》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专科特色和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全院营造“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规范三级管理机制。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出台修订《临床医技科室分级管理条例》,建立以学术水平、业务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分配体系,按照学术水平、业务能力高低,把各个科室分成A、B、C三级,促使科主任在管理科室时不光注重提高工作量和效益,而且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学科发展,能力提高,以及人才队伍的构建,特别是中医药特色的形成上。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如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创造人才成长条件、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建立合理分配机制等。通过努力,该院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医院内部形成了浓郁的追求中医药特色的氛围,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医院优势的形成,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5.积极开展和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

    该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建立了“全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努力继承具有突出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如:该院在中医天灸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展了“节气灸”、“敷贴疗法”、“子午流注针法”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吸收引进了中风单元、腹针、平衡针、正脊术、热敏灸、施氏砭石综合疗法、雷火灸等适宜技术,并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和推广。挖掘、拓展了经典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隔药饼灸的应用。2005年,医院开展了传统疗法中心,进一步为传统疗法的应用与引进搭建了平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