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冠心病
编号:11511286
从气虚血瘀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31期
     □ 张明雪 车红花 常艳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范畴。临床和实验都证明益气活血化痰方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内皮素(ET)、维持ET/N0 平衡、升高一氧化氮(NO)、保护内皮细胞、预防冠脉内血栓形成等作用。笔者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常见病机,因此,益气活血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治法。

    胸中气虚,心血不足,血流失常,则胸部猝然而痛,发为冠心病。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刻意强调“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责其极虚也。”“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揭示了胸痹本虚标实的病变实质。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亦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一系列对本病的记载。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皆受气于胸中,而心为阳中之阳,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运行不止,环流不休,全赖心脏阳气的推动和温煦,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因此,心发生病变,首先是阳气方面亏虚,其次才是血脉有所损害。由此可知,本病的发病基础是气虚,而痰瘀等均由此派生而来,故病机特征是气虚为本,痰瘀为标。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由寒凝、痰浊、气滞、血瘀等单一因素痹阻心脉者固属多见,但因寒、痰、气、瘀等病理因素可互相影响,故相互兼夹而致病者亦为常见。如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可致瘀,阳虚气化无权,痰浊内盛,阻遏气血运行也可致瘀,阳虚感寒,寒凝气滞,血脉不通,亦可致瘀,不难发现,阳虚血瘀当属冠心病常见病机特征之一。瘀血一经形成既可阻滞气机条达通畅,导致气滞,又可影响津液的转输气化形成痰浊;而气滞可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进一步加重痰浊、瘀血;痰浊亦可阻于脉中,妨碍血液运行,并可郁阻气机,使瘀血、气滞进一步恶化,其中痰浊、瘀血皆系阴邪,易斫伤阳气,则虚者更虚,因虚致实,加剧了寒、痰、气、瘀等病理产物的蓄积。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至中老年以后,脏腑阴阳俱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孙思邈《千金要方》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五脏虚损中以脾肾两脏为著。“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阳衰,则心阳无以鼓动,不能化精生血,而心阴消损不补,以致营卫不足,脉道不充,血行不畅,心脉瘀阻,若水谷不化生精微而反成痰浊,肝之阴亏阳亢而脉细急,则脉道愈不利,心血愈亏乏,心脉愈阻滞。故而年老体衰、脏腑虚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病因。脾、肝、肾、胃、肺等脏腑病变在一定条件下均可累及心而引发“胸痹心痛”。古籍中常有“脾心痛”、“肝心痛”、“胃心痛”等记载。
, 百拇医药
    正气内虚,气行不畅,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本病发病伊始或发作阶段,临床表现以实证为主,如心胸憋闷,甚者窒痛,夜半憋醒,常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淡暗或暗红或紫暗,苔白腻或厚腻、或黄腻,脉滑或沉迟或弦紧等,标实症状明显,缓解期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如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尤甚,畏寒肢冷。但对发作期的患者若详察病史,平素多有心悸、畏寒、乏力之症状,由此可见,心阳气虚弱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始终。若单纯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固然可奏效于一时,然非澄源治本、长治久安之计,故补益心气、温通心阳为治本之要,但由于本病具有间断性发作特点,苦“痛”为急,急者治标,贵在温通。因此,立法强调以补为通,补中寓通,通补兼施,相得益彰。治本以补气,针对兼夹血瘀、痰浊等病理改变,在以补气为根本法则的基础上,兼用活血、化痰等方法,由此阻断冠心病的病机演变。, 百拇医药